“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不偏私,并不是说它没有作为。天地有它自己的作为,这作为,体现于它在追求一种平衡。《老子·第七十七章》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9)
意思是说,道的功能就像张弓,弦位高了,就低一点;弦位低了,就高一点。有余者就损一点,不足者就补一点。这就是平衡。
天地存在着各种平衡,有物理的平衡、化学的平衡、气候的平衡、生命的平衡、生态的平衡……各种平衡的效果是维系平衡,而维系平衡的实质,是实现天地的有序运转。有序运转,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
需要维系平衡的前提是失衡,宇宙为什么会失衡?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宇宙中各种物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这种局部的不平衡有可能影响到整体。不平衡的发生发展促使一种相反的力——平衡力的产生,宇宙的平衡力不断地调整着宇宙中各物的力量关系,以实现它们的平衡。新的平衡不是旧平衡的重复,新平衡出现的同时,新的不平衡又发生了,于是平衡几乎未有停顿地发挥着作用。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情况。从哲学维度来看宇宙中的失衡与平衡,失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不断地失衡,不断地平衡,这是天地活力所在。
天地的失衡与平衡相互作用、相互交替,这不是人为的,而是天地自身的运动,失衡力与平衡力均来自宇宙自身,是天地的自运动。 (20)
从环境美学维度来看天地的失衡与平衡活动,首先可以认识到天地的失衡与平衡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人应该配合这种活动。从总体来看,天地的失衡是不利于人的生存的,平衡则利于人的生存。平衡即为和谐,和谐是美。虽然和谐才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但没有失衡就无所谓平衡,没有经历过冲突,也就没有和谐,因此,实现和谐过程中的冲突也具有美学的意义。通常我们将这种冲突的美称为崇高。冲突是和谐之母,同样,崇高是优美之母。就环境来说,生态环境最为重要,它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中,生态失衡现象是常见的,但是生态平衡的趋势更是不可抗拒的。长期以来,造成生态失衡的原因一直是自然本身,但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自然界的过分掠夺,也成为原因之一。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必须处理好自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让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得以被有序地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