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第十五章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民歌集,它最早的作品约作于西周初年,但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追溯到周先祖创业的时代,最迟的作品产生于春秋时代,跨度长达数百年。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采诗官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是《诗经》的重要来源。《诗经》中也有一部分诗是文人所作,《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 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00来首。史载,孔子对《诗经》作过整理,孔子之后,《诗经》的主要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汉代,《诗经》立于学宫,成为官方教材,用于教育士子及整个社会。自此,种种对于《诗经》的解释均染上意识形态的色彩,《诗经》成为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荣升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如果去除《诗经》身上的种种光环,不难发现,《诗经》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诗性记录与情感反映。说是记录,是因为《诗经》真实地记录了周代社会的诸多重要史实;说是诗性的,不仅是因为它采取诗歌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它并不拘泥于具体事实,而是作了一定的艺术概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它对社会的反映,并不像历来的史书那样,局限于帝王将相的事实,而是侧重于广大百姓的生活。它反映的不是一条王权更替的线,而是一个既有历史发展又有多面展开的社会实际的生活情景。《诗经》没有专门谈及环境的问题,但是,《诗经》自始至终都在叙述发生在一定环境中的故事,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提取它的环境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