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

三、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天地的运动是循道的运动,循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性质:“损”。《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1) 何谓损?这涉及何谓益。益是增加,损就是减少。按《老子》的观点,这天地是不多也不少的,因此无须益当然也无须损。之所以提出损益来,是因为天地间出现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人具有贪婪之心,绝不可能主动地损,只会主动地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损来,损到什么地步?无为。无为在这里的意义,是无损无益,维系天地间各种力量的平衡,包括生态平衡。

损道是对人而言的,对于天地来说,它的品德不仅是“不仁”“无亲”——无偏私的,而且也不是自私的。它的一切活动,于自己既无损也无益。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22)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23)

——不居功,不为主,不自以为大。

看起来,似是柔弱,然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4)

看起来,似是退让,然而“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25)

看起来,似是疏漏,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6)

这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天地赞歌!

《老子》主张人效法天地、效法道、效法自然,像天地一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7) ,以柔胜刚,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 (28)

《老子》的无为哲学主要是对统治者说的,希望统治者不扰民、不好战、不多事、不贪欲、不乐杀人。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9)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30)

《老子》警告统治者,如果一味以强硬的手段对付百姓,只会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则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矣。 (31)

《老子》其实也有它的主体性哲学,即“无为”,“无为”就是遵道、遵自然。这不仅是构建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人类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

《老子》的主体性哲学,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与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