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与环境:“非梧桐不止”
不同世界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理想,这不同的生活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生活方式具有两种品位:人的品位和环境的品位。我们既可以将生活方式将看作活动着的人,也可以看作活动着的环境。
生活方式与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人具有选择生活方式的主动性与主体性。《秋水》云: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66)
这段话意思是:惠子在魏国梁惠王那里做宰相,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代替你做宰相呢。”惠子一听感到恐慌,在国中搜寻了三天三夜。庄子去见他,对他说:“南方有一只鸟,其名为鹓鶵,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竹子结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泉它不饮。有一只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鹓鶵刚好飞过,猫头鹰仰头看见它,吓它一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吓我吗?”故事本义是想说庄子压根儿对做官之类的事不感兴趣,不过,在这里,它还包含有另外一层意思:人对生存方式的选择。
生活方式的选择实质是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在庄子面前,有两种生活环境供他选择:一是山林,一是庙堂。生活在山林这种环境,生活方式就是做隐士,生活在庙堂这种环境,生活方式就是为官。庄子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的,关于此,《秋水》还有更具体的描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67)
庄子以神龟为例,列出两种生活环境:一种是在庙堂上,享受着种种尊贵的礼遇,但它必须先死去;二是在烂泥中爬曳,但是活的。让任何龟来选择,都不会有龟选择前者。由这个例子,庄子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选择:“吾将曳尾于涂中”。 (68)
《让王》中载有善卷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69)
舜想让善卷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善卷不愿意。这同样是在两种生活环境之间作选择。善卷没有像庄子那样更多地描述做首领的生活环境是如何伤生害性,而是尽情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如何利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