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者天地之心也”
2025年09月26日
一、 “人者天地之心也”
《礼运》云: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1)
这段文字中心义是说人是天地的产物,具体来说,它有三个观点:第一,人是阴与阳这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的产物。第二,人集聚了天地之精华,即所谓“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而且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第三,强调人是“天地之心”。心,智慧也。说人是天地之心,不仅是想说人是万物之灵,还是想说,人的智慧来自天地的智慧。这个世界上,唯有人是有智慧的,而这智慧为天地之智慧。人与天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心,主宰也。说人是天地之心,不是说人居于天地之中心部位,而是说人是天地之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讲,似是说在处理人与天地关系的问题上,人并不是被动的。人与天地有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决定的关系。这种理解,类似于当今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决定人,另一方面,人也决定环境。
这段文字谈到天地运行的规律,说了四个“还相”:“还相为本”“还相为宫”“还相为质”“还相为质”。“还”,应理解为还原。“还相为本”,是说天阳地阴,五行之动、四时之行、十二月之换,最后要归结为天地之本。“还相为宫”,是说五声、六律、十二管这天地声音之变最后要还原于声音之初——宫;两个“还相为质”,是说天地的味道、颜色,不管如何变,均要回归到它的原初的质。这种说法,初步显示出此文作者的宇宙观:天地是变化的,又是一元的。一而变,变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