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身的地理状况与社会状况以及周边的国家
《列子》诸多地方写到中国的地理、社会状况及周边的国家,如: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其阴阳之审度,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其民有智有愚。万物滋殖,才艺多方。有君臣相临,礼法相持,其所云为不可称计。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东极之北隅有国,曰阜落之国。其土气常燠,日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藉,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小休息,常觉而不眠。(《周穆王篇》) (45)
从介绍看,中国周边的国家环境均很差。西极之南隅的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这里的人将梦中所见到的看作是真实的,醒来后所看到的看作是虚妄的,真是真假颠倒,是非不分。东极之北隅的阜落之国也很糟糕,只能享受太阳月亮的余光,庄稼长不好,人民吃生食,不会火食,性格强悍,不懂礼仪。
与西东这两个国家相对,位于“四海之齐”的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是地域辽阔,“跨河南北,越岱东西”,国土面积“万有余里”。其次,气候条件好,“阴阳之审度,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再次,这里的人民“有智有愚”。因为地理条件好,“万物滋殖”;人民又“才艺多方”,兼之国家治理有方,君臣“礼法相持”,所以整个国家富裕而又幸福。
《列子》这里说的“中央之国”是指华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居住的地方,从文中“跨河南北,越岱东西”的用语来看,主要为今黄河南北,泰山东西的地方。它不是国家版图,而是部落版图的概念。国,只是意味着有政权,实质还是部落或部落联盟。
下文中,关于中国的介绍有些不一样: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越之东有辄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燻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汤问篇》) (46)
此段文中说的国家应该是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了,中国自夏朝进入文明时期,中央政权先是夏朝,后为商朝,再后为周朝。《列子》说的“中国”应指周王朝。说“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不只是说中国人懂得穿衣服,显示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因为衣服的制作与穿着关系到礼仪,从而显示出制度文明的进步。说中国“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意思是中国的社会分工已经达到农商分工的程度了,意味着社会经济繁荣。“冬裘夏葛”,显示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高;而“水舟陆车”,不仅显示出交通的便利,而且也说明人民的生活质量比较高。这就是当时的中国,进入文明时期不久的中国,一个远比周边国家进步的中国。上面引文中的“越”“楚”“秦”均在中国版图之内,只是它们周边的“辄沐之国”“炎人之国”“仪渠之国”就不属于当时的中国了,这些地方均是野蛮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