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形象之美

一、 天地形象之美

《庄子》用了诸多瑰丽奇伟的语句来描绘种种天地形象的美。如: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田子方》) (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 (3)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4)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 (5)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外物》) (6)

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天道》) (7)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8)

……

这些描写一是视角多变,或是抽象式的,如《田子方》中关于天地运行方式“至阴肃肃,至阳赫赫”的描写;或是比较具象式的,如《秋水》中的“百川灌河”,对于河伯顺流东行的描写;或侧重于时间,如《逍遥游》中关于“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寿命的描写;或侧重于空间,如《外物》中任公子“投竿东海”“白波震荡”的描写;或侧重于真实场景,如《天道》中关于“日月照而四时行”的描写;或侧重于神话境界,如《逍遥游》中关于“藐姑射之山”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这些描写虽然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似是文学手法,但实是传达一种哲学信息。《庄子》的用意很清楚,它试图用绚丽的色彩、宏阔的境界、诡谲的形象告诉人们,天地的确存在着一种通常人们根本看不到的奇美或虽在现实中似看到一些端倪却完全不能领略其奥妙的异美。从本质上看,天地之美属于精神,属于思想,属于理性,它是一种精神的美,思想的美,理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