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与尊时务时

第二节 环境资源与尊时务时

《管子》中环境与资源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是叠合在一起的。它们于人的意义在于,它们是人的生存之本。《管子》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来看环境。从时间维度看环境,《管子》重在强调“时令”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管子》首篇为《牧民》,“牧民”之要,“务在四时”。《管子》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 (6) 这里包含有两层重要的意义:第一,不是消极地待时、守时,而是积极地“务时”,即用时。第二,强调时为“天时”。“天”,一方面说明“时”是指节气,另一方面强调“时”的客观性、神圣性。这是上天的意旨,是不可违背的。

在先秦哲学中,不独《管子》重视“时”,《周易》也是这样。《周易》云:“与时偕行”“与时偕极” (7)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8) 显然,《周易》重视“时”,主要取哲学维度,“时”指条件。《管子》谈“时”,主要不是谈条件,而是谈时令,它将“务时”提升到富民强国的高度: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9)

这里,它特别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将经济认定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富民为先,礼民为后。这个观点也许理论上不够完备,但是抓住了问题关键,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既然“时”有这样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务时?《管子》提出几点:

首先,要“知时”。知在务之先,知是务的前提。《管子》曰:“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10) 像“夜寝早起”这样的生活规律,也是知时的产物。

知时,特别要明白“时”的不可停滞性。“时”是一维的,线性的,不可重复的。《管子》说:“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故曰:‘今日不为,明日忘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11) 这里说“时之处事精”,精在哪里?精在不滞,藏不了,也止不住。今日该做之事如果不做,明日来做就不是一回事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管子》谈“时”的一维性,是立足于“货”,即时间创造财富的立场。它不是在谈“时”的形而上学,而是在谈“时”的形而下学。

其次,要“合时”。知时的目的是用时,用时的关键是合时,如果不合时,其用必败。《管子·幼官》于这方面有非常充分的论述。试摘一段:

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合男女……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藏不忍,行欧养,坦气修通。 (12)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要按照时令做事。春夏秋冬时令不同,各有其政,一点也不能乱。如果春天不是行春令而是行冬令,则万物肃杀;行秋令,则大地现霜;行夏令,则炎热难耐。这季节就乱了。《管子》详细地说明在不同的时令要做不同的事。它说,从初春开始,第一个十二天后,为“地气发”,要准备春天的事了;第二个十二天后为“小卯”,要出耕了;第三个十二天后为“天气下”,适宜赏赐了;第四个十二天后为“义气至”,要修门闾了;第五个十二天后为“清明”,要开放禁令了;第六个十二天后为“始卯”,男女可以结婚了……

时令的不同显示出自然界的状况不同,自然界的状况不同影响着人的生活,人只有与时令取同一步调,才能身体健康。《管子》这里特别说到春天即“八举时节”的养身问题。按五行说,八为木气,木气为春天之气。“八举”,即木气扬举,说明春天到了。《管子》说春天时节,君王要穿青色,吃酸味,听角声,治燥气。另外,喝的水、烧饭用的柴均有一定的讲究。还要注意养心,乐善好施,让心境平和通达……

《管子》说:“凡物开静,形生理。” (13) “物开静”的意思是物按自己的本质存在着,“形生理”是说形按照理而形成。一切都是自然规律在作用、在决定,物只是规律的现实显现罢了。

《管子》进一步将“合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将这种哲学用于做国家大事。它说:

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大贤之德长。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 (14)

《管子》概括春秋夏冬四时对于生命的不同意义,强调贤德之人务必要遵时、务时。这种遵时、务时,它说就是“明”,也是“哲”。只有“明哲”才能有“大行”。《管子》的“大行”,就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这里明显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各家各派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更多地侧重于人的精神修养层面,而《管子》的天人合一观则更多地侧重于人的各种实践,特别是在农业实践层面,将其提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