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托言的理想国度

三、 《列子》托言的理想国度

《列子》也借助大禹的故事托言一个他心中的理想国度: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汤问篇》) (47)

从引文的描写来看,大禹误入的这个国家名“终北”,其自然状况为:国中有一山,山名“壶领”,周围均为平原;山中有一泉,名“神瀵”,此泉一源而分成四条支流,泽惠一国;这个地区无风雨霜露,也无动植物。从这来看,这个国家的自然条件未见得很好,但是,它的社会状况极好,主要好在:人的品性好——“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人的相貌好——“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社会风气好——“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生活资源好——“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生活品质好——“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更重要的是“百年而死,不夭不病”。真是个仙国!

为了论证此国存在,《列子》还说“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僘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48) 。有意思的是,著名的齐贤相管仲力劝齐桓公借巡游辽口之便一起去这个国家看看,桓公被打动了,几乎要成行,却被齐国的另一名臣隰朋劝阻,劝阻的理由竟然是齐国并不比那个终北之国差。隰朋说:

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汤问篇》) (49)

在隰朋看来,齐国地域广阔,人民众多,山川壮丽,物产丰富,礼义隆盛,美女众多,忠良满朝;一声叱咤,则聚雄兵百万,使个眼色,则大小诸侯听从命令。这些足以将终北之国比下去了。这又是一种国家之美,是现实的强国之美。更加有意思的是,当齐桓公将隰朋的这个观点告诉管仲时,管仲说:“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50) 意思是:这本来就是隰朋不能理解的,我还担心我们对于那个国家了解得太少了。言下之意是,终北之国还有很多深层次的美。管仲说,如果我们真能去成,齐国的富裕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隰朋的话有什么值得顾及的呢? 

神话中的终北之国,现实中的齐国,到底哪个国家更美?《列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也许在他看来,这两者的统一才是理想的中国。

(1) 方勇译注:《庄子》,第489—490页。

(2)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3) 严北溟、严捷译注:《列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4)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08页。

(5) 叶蓓卿译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0—21页。

(6)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4页。

(7)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6页。

(8)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6页。

(9)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6页。

(10)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1页。

(11)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1页。

(12)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1页。

(13)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页。

(14)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19页。

(15)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页。

(16)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2页。

(17)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4页。

(18)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页。

(19)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页。

(20)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1页。

(21)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3页。

(22)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4页。

(23)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39页。

(24)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43页。

(25)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62页。

(26)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63页。

(27)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7—8页。

(28)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8页。

(29)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17页。

(30) 杨伯峻:《列子集释》,第17页。

(31)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8页。

(32)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01页。

(33)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04页。

(34)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04页。

(35)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02页。

(36)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02页。

(37)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4页。

(38)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24—25页。

(39) 《列子·汤问》,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3页。

(40) 《列子·汤问》,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5页。

(41) 《列子·汤问》,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5页。

(42)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6页。

(43)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6页。

(44)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72页。

(45)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79—80页。

(46)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30页。

(47)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7页。

(48) 《列子·汤问》,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7页。

(49) 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7页。

(50) 《列子·汤问》,叶蓓卿译注:《列子》,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