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大和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的人生观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句话在《墨子》中多处出现。这一思想含有社会环境和谐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两层意思。
从社会和谐来说,这“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实质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词是“兼”与“交”。兼,不是兼顾,而是视他为己,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28) 。概而言之,即“爱人若爱其身” (29) 。“交”是相互的意思。交相利即相互生利,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这样做,就是爱遍天下,利遍天下,美好的社会环境自然就建立起来,天下就太平了。《墨子》深情地描绘这一社会理想: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30)
从人与自然和谐来说,《墨子》大体上从四个维度来阐明:
第一,提出“天志”说,将“相爱”与“相利”归于“天志”,提出要“顺天之意”。关于这一点,上面有所介绍。
第二,提出“尚同”说。尚同,就是天下有一个共同的行事原则,这共同的原则必须兼顾大家的利益。怎样才能做到同?关键是选出一个好天子。什么样的人才是好天子?必须是“天下之贤可者”,“贤可”即“仁”,因此,“国君者,国之仁人也”。 (31) 天下同于天子,天子又同于什么呢?必同于“天”。墨子说: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菑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32)
这段文字明确地说到“上同乎天”,而所谓“上同乎天”就是遵照天的法度而行事,否则天降灾难,五谷不熟,六畜不长,人民生病。
第三,提出“明鬼”说。墨子论鬼神,这当然是唯心的,也可以说是迷信的,但他的意图是让人守义、相爱、相利。“鬼”实际上代“天”行志。墨子在论鬼神时,言及自然界,他认为自然物也是有鬼神的,其意志与人之向善守义一致。《明鬼下》云:
姑尝上观乎《商书》。曰:“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佳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宁者,以佐谋禹也。 (33)
这话什么意思呢?墨子说,他曾看《商书》。《商书》说:“哎呀!古代的夏朝,没有灾祸的时候,各种野兽爬虫,以及各种飞鸟,没有哪个不活得好好的,更何况是人类,怎么敢怀有异心?山川、鬼神,也无不安宁,若能恭敬诚信,则天下和合,国土得保。”考察山川、鬼神之所以无不安宁的原因,是为了佐助禹。这段文字包含有这样的观点:自然的意志通于人的意志,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人行善事,自然界也帮人。
第四,提出“治天”说。墨子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治天”的概念,但是,他对大禹治水的赞许,说明他认为自然界还是可以治理的。在《兼爱中》,他这样说大禹治水:
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 (34)
从这可知,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存在着两面性:从本质上来看,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根,它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适合于人的生存发展。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实行不伤及生态平衡的改造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放宽来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仅含有人类社会和谐之意,还含有整个宇宙和谐之意,它是墨子的崇高理想,是他行为的纲领,也是他寄予天子及广大百姓的箴言。
(1) 陆玖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09页。
(2)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页。
(3)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点校:《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6页。
(4) 〔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181页。
(5)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页。
(6)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页。
(7) 《老子·第五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78页。
(8)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25—826页。
(9) 〔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10)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页。
(11)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9页。
(12)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88页。
(13)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88页。
(14)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8页。
(15)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0页。
(16)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8页。
(17)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98页。
(18)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9页。
(19)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5页。
(20)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6页。
(21)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6页。
(22)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6页。
(23)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7页。
(24)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258页。
(25)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373页。
(26)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374页。
(27)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47页。
(28)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156页。
(29)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152页。
(30)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156页。
(31)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156页。
(32)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116页。
(33)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335页。
(34)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