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子早年求学于儒家子弓,后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后因齐国为燕国所败,稷下学宫一时学者云散。后齐襄王重振稷下学宫,荀子也再次入齐,前265年直至前238年,荀子成为稷下学宫最有威望的老师,并曾经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学宫的祭酒。前285年,荀子劝谏齐湣王行儒家之道,齐王没有采纳;后入秦,建议秦昭王行礼乐仁政,秦王也不重视;后入楚,春申君黄歇委任他为兰陵令。后春申君被杀,荀子也被罢免,他便在兰陵定居,以教学著述终老。
在后世构造的儒家道统里,荀子常被视为异端,如刘向、韩愈、王安石、程颐等都对他有严苛的批评。现代新儒家牟宗三认为:“自荀子言,礼义法度皆由人为,返而治诸天,气质人欲皆天也。彼所见于天者唯是此,故礼义法度无安顿处,只好归之于人为,此其不见本源也。” (1) 韦政通则评价荀子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2) 。
在儒家正统的脉络里,荀子似乎不能占据一席之地,但不能否认的是,荀子是儒家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同样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孟子着重于发展孔子关于心性的论说和道德的理想主义,荀子着重于发展孔子关于礼义的论说和道德的现实主义。孟子和荀子虽有差异,但毕竟同属儒家阵营,只是各有偏重,各有创见。简单地把荀子视为异端,实际上无异于把儒家看成一个封闭、刻板,甚至教条化的体系,既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荀子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儒家的学说。
在环境美学思想上,荀子突破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开启了“天人相分”的传统,从一个客观、冷静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的差异,不代表思想水准的差异,更不意味着人必然站在环境的对立面。在缔造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这一点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实际上是殊途而同归。
此外,荀子把儒家的“善”落实在“礼”的层面,并进而推进到法,而礼义法度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良知良能”,而是需要后天的“化性起伪”来实现的。这也将环境美学从传统儒家偏重天道天命、心性修养的形而上的层面,转向了偏重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形而下的层面,换言之,从重在天道走向了重在人道,但也未丢弃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