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环境改造:浚河导洪

第二节 《尚书》的环境改造:浚河导洪

大舜时代,中国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尧典》描写这场洪水是“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怎么办?舜先派鲧去治洪,鲧采取封堵的办法,花了九年的功夫,没有成功。鲧的儿子禹接过父亲的重任,继续治水。他治水的办法截然不同,采取的是疏浚的办法。《尚书·皋陶谟》中有一段禹与大舜、皋陶的对话,禹陈述他的治水方案: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2)

这段对话中,大禹陈述了他的治水方法:“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决,疏通义。九川,按《尚书·禹贡》的说法是:弱水、黑水、河、漾、江、沇水、淮、渭、洛。距四海,是到达四海。畎浍是田间水沟,“浚畎浍距川”是说将田间的水沟疏通,这样,田地就不滞水。这种做法,概括成一个字,就是“导”。大舜称之为“地平天成”(《大禹谟》)。“地平天成”这一概括,准确地揭示了大禹治水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

《尚书》中有好几篇谈到了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给我们的启迪有三:

第一,人类的生存环境既是自然给予的,又是人创造的。自然不能做到完全适应人的需要,人为了生存,必须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类环境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第二,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采取的方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第三,自然环境的成功改造为社会环境的安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大禹治水的成功,让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治,这是德政。《尚书·大禹谟》中,大禹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作为古代的圣人,是爱民的典范。上面的引文说到,他治完水后“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这是说他与后稷一同播种,将百谷(艰食,即根生的食物)和鲜美的鸟兽肉进(奏)献给百姓(庶),并且让百姓“化居”,即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于是百姓(烝民)安定(粒,王引之读为“立”,意为安定)了,各个诸侯国都得到治理(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