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自然”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4)
这是《老子》一书最早出现“自然”概念之处。全段的意思是:最好的时代,人们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其次,人们畏惧他;再再其次,人们轻侮他。诚信不足啊,人们都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悠然啊,极少发布指令。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这是我自然而然办成的。
这段话说是论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从环境意义来看,论的是社会环境。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是美好的社会环境?《老子》认为,社会环境分为四种。第一种,百姓不知道有统治者存在;第二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亲近他、赞美他;第三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畏惧他;第四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不是害怕他,而是轻侮他。百姓与统治者的四种关系反映出四种不同的社会环境。第一种是最好的,有统治者,百姓却不知有统治者,意味着统治者与百姓没有实质区别,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是最和谐的。第二种是次好的,百姓已经知道统治者与自己不一样了,知道要分彼此,但亲近统治者,赞美统治者。百姓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统治者的青睐,并且这种方式能够见效。因此,这种社会环境虽然不是最好的,也还是次好的。第三种,就谈不上好了,由于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残酷压迫,百姓畏惧统治者。畏惧只会加大统治者与百姓的距离,只会造成社会的动荡。第四种,明显不好。由于统治者的压迫已经超出百姓的忍受能力,所以百姓对于统治者就不只是畏惧而是轻侮乃至仇恨了。百姓对于统治者的仇恨,意味着人民起来反抗了,社会环境进一步处于动荡之中。
比较四种社会环境,不难看出,《老子》所持的标准是和谐。和谐是可以分层次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无界和谐与有界和谐。像第一种环境,百姓不知道统治者的存在,属于无界和谐,这种和谐层次最高。第二种环境,应该也称得上和谐,却是有界和谐。第三种、第四种均不是和谐而是冲突了。
和谐的环境,当其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时,是什么样子?《老子》举了一个例子:统治者十分悠闲,极少向百姓发布指令,而百姓竟然也将事办成了。为何能将事办成,是听了上头的指令吗?百姓都说:我自然。“我自然”意味着不是按上头的指令办,而是凭自身的智慧、自己的本意办。这凭自身的智慧、自己的本意办事,就是自由。原来,自然的和谐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不是别的,而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