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在人生态度上,《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崇“贱”崇“下”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万物毋以生将恐灭,侯王毋以正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37)
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一有三义:整一,第一,始一。整一是全体,第一是最好,始一则为最贱、最下。然而,始一最为重要,正是从始一开始,才有位列最高的第一,囊括全部的整一。《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重体现始一的“贱”和“下”。
《老子》认为重要的,一是胸怀,即能不能做到像江海一样宽阔,“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38) (第六十六章);二是眼界,即能不能着眼于未来,“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9) (第三十二章);三是意志,“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0) (第七十八章),行为比识见更重要;四是本质,老子认为,外在的形象哪怕是难看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是本质,他说“圣人被褐怀玉” (41) (第七十章)。
《老子》关于在生活中善处贱、处下的论述是深刻的。它的重要意义,是让人们考虑问题,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整体。
《老子》关于人们生活的三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其重大意义是让人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天地、个人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目的是让天地更美好、人类更美好。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物生和侯王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