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物态化及情感生化的轨迹
2025年09月26日
二、 情感的物态化及情感生化的轨迹
屈原善于将情感物态化,这物为自然物。成为物态的情感,在情感展开上有着两重意义:一是使内在的不可让他人体察的情感,能让他人体察;二是诗人作为主体,让这本为主体又一体的自然物成为对象,与之对话。如《九辩》中,屈原与秋风对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17) 其实,让秋具有“萧瑟”情味的,不是别人,正是屈原自己。他先将秋“萧瑟”化即情感化,然后再对它发表抒情,大叹“悲哉”!
《九歌·湘夫人》让湘夫人出场后,这样写道: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18)
这里写了很多自然物,白薠、鸟、、木、茝、兰、流水、麋、蛟、马、江皋等。这些不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诗人的情感符号,他将这些符号建构成一个情境,让主体——湘夫人,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在这个情境中与这些情感符号发生各种关系:
登:薠;
望:远方;
观:流水;
驰:马;
济:西澨;
……
这一情境中的主题是思——思公子,这思造成的行为则是赴约——“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