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乐

第四节 真正的快乐

环境美的实现条件,除上述的不过度索取自然、养护自然、对动物应有恻隐之心外,更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改变。“审美作为一种价值,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客观的前提,事物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潜能。二是主观的前提,主体必须有审美需要。” (46) 对于环境美的生成,同样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环境美的客体存在,另一方面则需要环境美的主体存在。光有环境的客观条件,而缺乏一个具有审美态度的主体,美也无法产生。因此,孟子对主体也提出了如下一些要求。

第一,充实之谓美。“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47) 在孟子看来,美的生成是离不了善的。什么是善呢?追求心中向往的。那么何者为心中极为向往的?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48) 人的心跟口、眼一样,是存在共同感的。尽管具体而言,每个人所追寻向往的东西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就人之为人的根本而言,每个人所追寻向往的东西都是一个——理义。有诸己之谓信,自己渴望善,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地向善,这就是信。充实之谓美,在此不是其他事物的充实,而是心中之善的充实,也就说在“善”“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但需要指出的是,“将孟子的话理解为审美比道德之善还要高一个层次,恐怕是误解了孟子的原意” (49) 。相反,这里的“美”是以善为基础的,“就是指人的充满仁义等美好品德的精神生命和相应的天赋容貌和谐统一” (50)

第二,真正的快乐。孟子指出,要真正欣赏自然和宫室,君主和贤人需要让政治保持昌明,否则即便眼前繁花似锦,感官上也许触动了美感,但在更高层次上,他们不会因为这种美感而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即便获得了短暂的快乐,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忧患。此外,现实中诸多尚未处理的矛盾冲突很可能会导致人根本无法进入审美状态。对此,可以参考以下段落: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51)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2)

第一段明确告诉我们,自然景观即便美丽,真正的贤者也不一定会快乐。原因就在于,这种乐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乐,是以其他民众的痛苦为代价的,同时也放逐了自己的恻隐之心。孟子认为,“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53)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因此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快乐。所谓与民同乐,也就是要懂得推己及人,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推而广之,使民众也能安享幸福。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54) 第二段则说得更清楚:“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王要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的忧愁为忧愁,这样民众也会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君王的忧愁为忧愁,如此上下同心,便可天下安定。

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还没有对整个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利害之争使得当时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55) 的状况,因此妥善的人伦关系是孟子所关注的焦点,环境美学并非其视域中心。但孟子强调以仁义为悦,扩充四端之心,推己及人,仁民爱物。这种主张已经包含了对自然万物的悉心照顾。在环境急剧恶化的今天,孟子的思想不但可以救治自然,更能匡正人心。

(1)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44页。

(2)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5页。

(3)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4)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第117页。

(5) 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6) 陈望衡:《环境美学》,第10页。

(7) 《孟子·公孙丑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86页。

(8) 《孟子·梁惠王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29页。

(9) 转引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第11页。

(10) 参看陈望衡《环境美学》,第14—16页。

(11) 参看陈望衡《环境美学》,第25—26页。

(12)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4页。

(13) 《孟子·尽心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07页。

(14)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页。

(15) 《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24页。

(16) 《孟子·梁惠王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3页。

(17)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39页。

(18) 《孟子·告子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266页。

(19) 《孟子·尽心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17—318页。

(20)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1页。

(21)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41页。

(22) 《孟子·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89页。

(23) 〔明〕王夫子著,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第八册《四书训义下》,长沙:岳麓书院1989年版,第502页。

(24) 陈望衡:《环境美学》,第187页。

(25) 《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25页。

(26) 《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24页。

(27) 《孟子·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96页。

(28) 《孟子·告子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263页。

(29) 《孟子·告子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263页。

(30) 〔明〕王阳明:《传习录下·黄省曾录》,引自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31) 《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17页。

(32) 《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18页。

(33)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5页。

(34)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页。

(35) 《孟子·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91页。

(36)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5页。

(37)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5页。

(38)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32页。

(39) 《孟子·滕文公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25页。

(40)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5页。

(41)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页。

(42) 《孟子·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5页。

(43) 陈望衡:《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8页。

(44) 《孟子·尽心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22页。

(45) 《孟子·尽心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18页。

(46)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47)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34页。

(48) 《孟子·告子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261页。

(49)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页。

(50)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37页。

(51)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页。

(52) 《孟子·梁惠王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3页。

(53)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页。

(54)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6页。

(55) 《孟子·离娄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