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的环境资源分配
《韩非子》中的自然观如同中国古代其他的思想家一样,总是不离开人生观的,实际上,它说的自然是人的环境。只是这环境的意义有上中下三个层面,上层为道之所在,而道是天地万事万物包括人存在的最后根据,也是万事万物包括人行为的法则。中层为理之所存。道是管宇宙总体的,理是管一物一事包括一人一行的。正如道在天地之中一样,理在一物一事一人一行之中。下层为财,即资源。作为物质,它是人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名之为“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
关于形而下层面的自然界,韩非子对它的论述表现出历史的观点。他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13)
这段文字陈述了一段人与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今等四个历史阶段。上古之世,自然环境恶劣,禽兽伤人,人类构木为巢,避免伤害。这是建筑的开始,也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生存于世界的开始,自此,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中古,人类的饮食由生食向熟食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类懂得钻燧取火。近古,天下大水,这自然环境不适合人生存了,鲧、禹决渎,理清了天下的水系,大的洪水没有了,人类可以生存了。筑巢而居,钻燧取火,决渎理水,均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均是在创建环境。
按韩非子的这一说法,环境其实并不是完全由自然提供的,而是人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环境。
广义的环境有两义:一是人的居所,二是人的资源。作为居所,自然提供一个基础,人根据需要,对自然进行改造,如构木筑巢以为居所。作为资源,自然提供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这些资料同样只是原料,人从自然界获得它之后,还需要进行再生产,如钻木取火后烹调从自然采集来的各种食物。
作为资源,自然界是极为丰富的,但它也是有限的。而人类在不断地增多,这就导致了人类为争夺资源而斗争。《韩非子》以历史的眼光,深刻地描述了这一个过程: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14)
《韩非子》以资源的变化来解释社会矛盾。他说,尧禹之时,自然资源丰富,大家不争不抢。而现今,资源就不那么丰富了,而且由于人们居住的地方不同,资源的丰缺不同,有些物资紧俏,有些物资就嫌多。像在山里居住的人,将水作为祭神的珍品;而住在水泽的人们,还要请人来决渎,将水放出去。由于资源有限,兼之气候有变,不见得年年风调雨顺,一逢灾年,即使是亲兄弟,也舍不得将自己的食品转让。当然,遇上丰年,食物多,即使对路人,也会慷慨施与。因此,这爱与不爱,并不以血缘亲疏为原则,而是以财物多少为原则。韩非子此说虽然目的是批评儒家的仁爱理论,但确也导出一个事实:人类的意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爱恶不能离开物质基础。而于环境问题来说,资源的争夺确是引起全球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在韩非子的时代,这种争夺规模尚不大,那么在今天,这种争夺已经是全球性的了,如不加以控制,足以引起世界大战,导致人类的巨大灾难。
(1)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06页。
(2) 《韩非子·主道》,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4页。
(3) 《韩非子·主道》,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34页。
(4)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328—329页。
(5) 《韩非子·解老》,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208页。
(6) 《韩非子·主道》,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35页。
(7) 《韩非子·主道》,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34页。
(8) 《韩非子·喻老》,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235页。
(9) 《韩非子·喻老》,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235—236页。
(10) 《韩非子·解老》,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211页。
(11) 〔宋〕朱熹注,李剑雄标点:《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12) 《老子·第二十六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452页。
(13) 《韩非子·五蠹》,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698页。
(14) 《韩非子·五蠹》,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第7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