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周易》

第十章 《周易》

《周易》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主体是六十四卦,包括卦符、卦辞、爻辞等,是一部占卦的书。关于《周易》的作者及产生年代,据《系辞下传》,《周易》的基础——八卦为包牺氏所作。包牺氏即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按《系辞下传》的说法,“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1)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2) ,伏羲氏远早于黄帝。

从后世诸多关于伏羲氏形象及功绩的记录来看,伏羲氏的时代还没有农业,陶器也没有产生,那时主要的生产方式为渔猎,按照学术界公认的以陶器的产生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说法,伏羲氏不是新石器时代的人,而是旧石器时代的人。

包牺氏发明八卦,《易经》有了雏形,这八卦代有承传,亦有革新,一直延续到商代。据《史记》,商代末期商纣王(?—前1046年)囚西伯(后来的周文王)于羑里,西伯在羑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于此,《易经》构架基本完成。按现今流行的《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均有卦辞、爻辞,卦、爻辞何人所作,《史记》未作说明。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序》则认为卦辞为周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

《易传》为阐释《易经》的10篇文章,又称《十翼》,即《彖辞》(分上下)、《象传》(分上下)、《系辞传》(分上下)、《文言传》(仅乾坤二卦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关于《易传》的作者,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 (3) 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第一次对此说提出质疑,以后更多的学者支持欧阳修的质疑。《易传》究竟何人所作,现今没有谁作出回答,其产生的年代亦不详,大多数学者猜测为战国时期。

《易经》《易传》原分别流行,合编本出现于汉代。南宋朱熹在合编本中加入搜寻来的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和他自作的《筮仪》《卦歌》(《八卦取象歌》《分宫卦象次序歌》《上下经卦名次序歌》《上下经卦变歌》)等。朱熹对《易经》与《易传》作了精要的注释,成书为《周易本义》。此书为诸多《周易》注释本中最具权威性的本子。

《周易》文本的编撰上自远古,下至南宋,时间之长,古今无有其匹。《周易》是对中华民族自远古至《周易》成书之际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此书在汉代被列入儒家经典,为“五经”之首,地位十分显赫。

《周易》原本为占筮之作,但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此书在论及宇宙构成、人生经验时涉及环境问题,它对环境的哲学思考与审美品评比较具有系统性,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环境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