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生活意识:环境的教育与治理

第五节 环境的生活意识:环境的教育与治理

《周礼》中说,治国有六典,一为治典,二为教典,三为礼典,四为政典,五为刑典,六为事典。相对应的则有六职: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和事职。六职的官名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地官,它的最高官员为大司徒。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司徒的工作主要是掌管资源的情况,具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之图”,指自然的基本情况,这种情况如果不与人联系起来,就不是人的对象,不具价值的意义;当它与人联系起来,成为人的价值,就是环境、资源。二是掌管“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 (21) 。这“扰万民”就是教育与治理人民。

关于环境的教育与治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自然环境的教育。这部分教育的主要观念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包括生态),目的是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共生的关系,让百姓富起来。

二是关于社会环境的教育与治理,其根本观念是平民、安民,目的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让社会和谐起来。

治理社会环境的工作,不独是地官在做,其他各官也在做。总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做法:

第一,养民。《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云:“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同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2) 养民实际上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里,难能可贵的是“振穷”和“恤贫”。中华民族关于社会的理想是大家都富起来。早在周代,就有脱贫的意识了。“六养”的核心是“宽政”,宽政的基本精神是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有爱心的社会环境,让百姓能够得到较为自由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安民。“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 (23) 安民实际上是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同的社会安定体系。“六安”中,有“三联”,其实,“族坟墓”也是“联”,这样,就有“四联”,“四联”的核心是“同”,同既有相互友爱义,也有共同富裕义。这让我们想到《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4) 的思想。而这里说的“媺宫室”,也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治民。“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25) 这里说的治民,一是将人民组织起来,编入户籍系统,以五为递进数,五家为比,循此向上,直至乡。共有比、闾、族、党、州、乡六个单位。二是各单位承担教化百姓的职责,但教化重心不同,依次为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相宾。不得不说,将组织与教化结合起来的这种治理模式很先进。

第四,登民。“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26) 登民,这里可以理解为使民各司其事。让民做各自的营生,这是治民最根本也是最好的办法。

第五,教民。“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7) 教民,是登民、富民的根本途径。教的内容为“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和“六行”均为思想品德教育,“六德”更具观念性,较为抽象,“六行”则更具操作性,较为具体。“六艺”则主要属于知识与本领教育。

第六,纠民。“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28) 八刑中,将不孝列为首,这也为后世儒家特别看重并继承。

第七,司救。《周礼》有比较严密的司法体系,但并不以惩罚为目的,它将这一工作名为“司救”。司救的工作是:“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凡民之有邪恶者,三让而罚,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其有过失者,三让而罚,三罚而归于圜土。” (29)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它将人的犯罪分为邪恶与过失两种,邪恶即所谓中了邪,是有客观原因的,此种罪轻,予以责让;三次责让而不听者,则予以惩罚;三罚之后再不听的,就要交给朝士即主管惩处的官吏,处以“明刑”。所谓“明刑”就是脱去衣冠,将所犯罪过写在木板上,挂在背后,还要“耻诸嘉石”,即让罪人坐在一块有纹理的石头上示众。然后把罪人交给司空,让他们去服劳役。对于过失者,也是三让而后予以惩罚,但三罚之后,就要送入“圜土”——牢房了。《周礼》这样一种司法系统,其突出特点是以救人为目的。

第八,调解。对于社会矛盾,周人重视调解,为此专设“调人”这一官职。调人的职责是“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30) 。周人的这一做法在今天的社会管理与司法实践中得到继承与发展。不能不让人惊叹,周王朝设置“调人”这一官职,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其意义极为重要。

以上八种管理人民的办法,体现出软硬兼施的特点,突出教化。这是周朝治民的重要特点,也是《周礼》的精神。以礼治民,核心是以德教民,以乐化民。前者重理,后者重情,德提出原则,让人遵循;乐化德于中,让人亲附。《周礼》云:“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31) “五礼”为吉、凶、军、兵、嘉,它的要义是防止人民诈伪,以遵循中正原则;“六乐”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都是古圣王的音乐,可以节制人民的欲望以实现个人心理上的和谐,并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果说,礼之治国重在建立秩序,以实现社会之安定;那么,乐之治国则重在沟通情感,以实现社会之和谐。这样,百姓由安居进而到和居,由和居再进而到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