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节以止欲”
《吕氏春秋》主张一种朴素节制的生活方式。它认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72) 。它承认人有欲望,有贪心,但要求人节制欲望。对于外在的财物,它非常清醒地看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73) 。外物是供养生命的,而不应消耗生命去追求它。对于那些沉溺于声色犬马、酒色财气的富贵之人,它认为反倒不如贫贱之人。因为贫贱的人,是做不到过度地沉溺于物质享受的。而富贵的人则不知道适度的道理,看上去令人羡慕,比如“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 (74) ,出入都有车马伺候,十分安逸,但它认为这是“招蹶之机”,即招致脚病的器械,意思是长期不走路,依赖车马,反倒会生病。这对于我们今天非常有警醒意义。又如“肥肉厚酒,务以自强”,肥肉醇酒,虽是美味,但过量了还勉强自己吃喝,它认为这会变成“烂肠之食”,会使肠子腐烂。又如“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让自己尽享欢愉,它认为这是“伐性之斧”,只会戕害生命。因此,古代的得道之人“不肯富贵”,保持一种朴素节制的生活,这样更有益于人的生命。
对于今天人们非常关注的住房,《吕氏春秋》也有谈及:“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 (75) 意思是说,房间不要太大,大了阴气过盛;亭台也不宜过高,高了阳气过盛。阴阳二气过盛,居住在里面,就会引起疾病。因此,古代英明的君王,不住大室,不修高台。《吕氏春秋》的这种阴气阳气的说法,虽然有些不符合现代科学,但注意到人体健康与房间大小的关系问题,也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而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人体工程学原理认为,人体在白天时,体内能量和外部空间能量是一个内外交换的过程,人体通过呼吸、吸收阳光、摄入食物等随时补充运动和用脑所消耗的能量。而一旦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就只能通过呼吸摄入能量。人体在睡眠状态中只是减少了体力活动,但大脑仍在运转——实际上,很多人因为不停做梦导致大脑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在睡眠过程中,人体能量仍然有所付出,但吸收到的却相对较少。就比如说,当你坐在客厅沙发上与朋友谈天说地时并不会想到要去加一件衣服,但相反的,若你在这个沙发上躺下小憩时,则需要盖一条毯子,这是因为身体的能量在耗散。而卧室面积越大,所耗损的能量就会越多,实在是不利于人的健康。而且,一个过大的卧室容易使人产生空荡孤寂的感觉,对于心理比较敏感的人而言,往往会引起失眠。” (76) 盲目地追求房间面积,以大为美,看上去阔绰大气,但实际上居住的过程就是制造疾病的过程。因此,古代皇帝的卧室并不大,我们今天去参观故宫,可以发现乾隆、雍正的卧室只有十多平方米,正符合《吕氏春秋》的观点:“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77)
对于居住,《吕氏春秋》也主张不要只看土地的肥美,而要重点看能否长久地安居。要明白土地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土地所拘役。对此,《吕氏春秋》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孙叔敖择寝丘 (78) 。在临终之际,孙叔敖嘱咐儿子:“死后,如果大王要赐你土地,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土地贫瘠,地名不吉利。楚国人怕鬼,越国人迷信鬼神灾异。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就是这块地了。”后来孙叔敖死去,大王果然赏赐肥美之地,而孙叔敖的儿子拒绝了,并请求赐予寝丘,而后一直没有失去这块土地。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第一,肥沃富饶的土地,被古人视为“美地”。也就是说,古人对于土地的审美,主要是从环境美学的角度出发,并强调其物质资源的意义。第二,比“美地”层次更高的是安居,是家园感。美地虽美,但容易引起纷争,居于美地,会始终处于他人的觊觎之下。寝丘虽然土地贫瘠,名字凶险,但居于此处,无人嫉妒,可得久安。环境的美好,与物质资源有关,但更多在于如何调节人世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不追求奢华,不引人称羡,甘于平淡,乐于持俭,反倒能够得环境之乐。
第二个事例是太王亶父迁岐山 (79) 。亶父居住在邠地,北方狄人时常攻打他。亶父给狄人送上皮毛丝帛、珍珠美玉,狄人仍然攻打,因为狄人要的是邠地。是奋力抗击,以死相拼,捍卫土地,还是隐忍退让,另寻他处,安居再起呢?亶父选择的是后者。他说:“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 (80) 意思是说,土地是用来供养民众的,不应该用民众来供养土地。如果所居的土地让民众陷入危难之中,那就应该选择放弃土地。亶父选择放弃邠地,西迁到岐山。民众听说后,成群结队地跟着他,在岐山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这个故事同样告诉我们:第一,环境的意义不在于环境的物质层面,而重在环境的精神层面,重在安居、乐居。如果所居之处已经背离了安居、乐居的目的,那么就失去了家园感,人不应该继续留恋。第二,环境的意义不在于土地本身,而在于居住在土地之上的人。邠地虽然被夺走了,但亶父的家园并没有被夺走。亶父和民众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很快又在岐山有了新的家园。家园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协同。如果人心走向背离和撕裂,即便同居于一块土地之上,也毫无家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