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

三、 “小国寡民”

关于理想社会,老子想象出一个小国家: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6)

这个理想国,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但有四点疑问:第一,为什么有先进的工具不用?这说明什么?不用先进工具,说明这里的生活资源伸手可得,环境非常好。既如此,又何必做“什伯之器”呢?显然,制作“什伯之器”别有原因。也许是担心有朝一日,资源不够丰富了,环境恶劣了,需要“什伯之器”,这“什伯之器”是备用的。如果是这样,说明老子内心深处是有一份隐忧的。第二,有优良的甲兵,但用不上。同样的问题,制作它做什么呢?同样的猜测,是备用。谁能料到哪一天有人将战火烧到家门口呢?按照老子的“民不畏死” (57) 的观点,这个理想国中的人民并不胆小,他们有铮铮铁骨,时刻准备迎击外敌的入侵。第三,为什么将理想国设置在没有文字的史前?难道文字有碍于人类理想的实现?老子对于文字是有担忧的,在书中,他多次批评“多言”,而主“不言之教”。在他看来,有文字,就多言,多言则意味着有深入的思考,有机心。机心促使人们私欲膨胀,这样就会产生争夺,必然导致人类的残杀,也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当人类已经无爱心了,就会有仁义之教出现,但仁义之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相争的问题。解决人类的问题,根本的方法是让人类回归自然,本色生存。本色生存则无所谓爱与不爱。如此说来,老子将理想国设置在没有文字的史前,可谓用心良苦。第四,为什么让理想国的人们“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来,老子将人类的交往分成两类:一类是本色生存即自然生存的交往,如家庭中人员的交往,有血缘关系的部落的交往,婚姻关系的交往。这些均属于本色生存。第二类交往,是与无血缘关系和非婚姻关系部族的交往,老子认为,这种交往是没有太大必要的。也许老子并不否认这种交往可能具有正面意义,如团结合作、互通有无,但他更担忧这种交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争夺、抢掠、战争。

老子的理想国,突出的优点是和谐,但这种和谐是自然性的和谐,而不是社会性的和谐。老子认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尽管也存在冲突,争吵,但它是本真的、本色的,因而都值得肯定,都可以说是和谐。

自有人脱离动物以来,人就与自然分离,主客对立产生了,这才有环境这一概念的产生。也就从这一时刻起,人思索着如何返回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这一问题的种种回答,建构起哲学的大千世界。

人类的实践与哲学既同步又不同步,事实是,人们在实践中做得更多的是从自然索取,而不是向自然回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奥秘的认识越来越多,改造自然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自然界本有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自然与人的关系趋于恶化。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日趋频繁,生态危机已经出现。在这种背景下,思考老子所描绘的理想国的深层含义,探索老子的忧虑与苦心,也许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子描绘的理想国,虽然摈弃文明,不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不用优良的甲兵、不用文字,然而,生活在这个小国中的人民不仅不贫困,反而很富裕,不仅不忧伤,反而很快乐。老子用诗一般的文字写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四句话耐人寻味。

“甘其食,美其服”说的是生活。只说“食”与“服”,其实不只是说食与服,说的是全部的生活。生活,首要的是活着,这是生存基础,然后才说得上活着的质量。这里,老子越过了活着这一生存基础,直接说生活质量。生活的质量,用了一个“甘”字,一个“美”字。“甘”,在这里实际上也是美。读过《老子》的人都知道,在《老子》一书中,“美”基本上是遭到批判的,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8) (第八十一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59) (第六十二章)。然而在理想国,美,得到老子的充分肯定。这说明老子其实并不否定美,他否定的只是与自然相对立的美,对与自然相一致的美,他不仅不否定,还高度赞扬。另外,众所周知,老子是主张俭朴生活的,但是,他的理想国中的人民,过的是美食美服的生活,显然不俭朴。这让我们思考老子提倡的俭朴真的是简陋吗?不是!俭朴与简陋完全无关,老子说的俭朴是“自然”(“道”)的代名词,他希望人们自然生存。自然生存,不仅不意味着生活简陋,反过来,自然生存还会让人们过上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高质量、高品位的标志就是“甘其食,美其服”,概言之,就是美。

“安其居”,同样指生活,突出“安居”的意义。居,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本是直接生活在自然界的,如猴子一样。筑屋居住下来,是人类走出动物群体的重要标志。人类最初的居,是无定所的,这是游牧生活所决定的;其后变为定居,这是农业生活所必需的。居,让人类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家,才谈得上建立稳定的邦国。居,涉及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无安全,就无生存之可能,更无发展之可能。中华民族环境意识的觉醒就从“安居”问题的提出开始。先秦诸多典籍如《周易》《论语》《礼记》都谈到“安居”,这不是偶然的,说明距今4 000年左右,中华民族自史前进入文明时代,环境意识建构就开始了。

“乐其俗”。“俗”,民俗,一般指族群的生活方式,较之食、服、居,俗更加宏观。某种意义上,俗与社会为同一层次的概念,也许可以说,社会为俗的硬件,俗为社会的软件。荀子就很看重俗,他在《乐论》中论及乐的作用时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60) 将俗对于人民的意义称为“乐”。显然,俗更具文化性,食、服、居主要为物质性的生存,俗则主要为精神性的生存。

值得一说的是,俗是族群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仅有个体的生活形式,也有群体的生活形式。《老子》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与俗是否存有矛盾?也许不应有。因为在同一俗中生活的人,应是同一族群,同一族群是可以往来而且必须往来的。

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来看,老子的理想国有三个特点:第一,具文化性,这种生活已经超越自然性生存,而升华到文化性生存了。第二,重精神性。文化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从老子将俗置于更高的地位来看,他应是更重精神文化的。第三,重审美性。审美只是精神文化中的一维。老子论述理想国生活的四个方面时,三处用到了美学概念:甘、美、乐,这说明审美在老子的理想生活中占据主导的地位。

老子的理想国成为中华民族理想社会范式,甚至可以说成为一种传统。后代有不少学者深绎老子的理想国,其中最有名也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桃花源遂成为老子“小国寡民”的具象,成为中华民族理想环境的一面鲜亮的旗帜。

(1) 本章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研究》(编号13&ZD072)中期成果之一。

(2) 韩兆琦译注:《史记》(六),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430页。

(3) 韩兆琦译注:《史记》(六),第4432页。

(4)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7页。

(5)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89页。

(6)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58页。

(7)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0页。

(8) 《老子·第二十三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0页。

(9)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95页。

(10)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53页。

(11)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61页。

(12) 《老子·第二十五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95页。

(13)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05—206页。

(14) 《老子·第二十五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95页。

(15)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0页。

(16) 《庄子·大宗师》,方勇译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0页。

(17) 《老子·第五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0页。

(18)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97页。

(19)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92页。

(20) 《老子》中这类言论很多,如第三十二章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七章云:“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第五十七章云:“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

(21)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90—191页。

(22) 《老子·第三十四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29页。

(23) 《老子·第五十一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06页。

(24) 《老子·第四十三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72页。

(25) 《老子·第七十三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79页。

(26) 《老子·第七十三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79页。

(27) 《老子·第六十三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51页。

(28) 《老子·第三十七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38页。

(29) 《老子·第五十七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31页。

(30) 《老子·第三十一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19页。

(31) 《老子·第七十四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83页。

(32)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73页。“绝学无忧”中的“学”是指崇尚聪明机巧的学问。《老子》反对这种学问,是因为这种学问让人去牟私利、求私欲,脱离人的自然本性。“绝学无忧”与“绝圣弃智”意义大致相通。“绝仁弃义”即反对虚伪的仁义之学,提倡出自自然本性的孝道与慈爱。“绝巧弃利”中的“巧”与拙相对,是反自然的,“利”是超出人性所必需的利。第六十五章中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的“愚之”并非真正的愚民,而是让民脱离超出本性的机巧以回归自然。

(33)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08页。

(34)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63页。

(35)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45页。

(36)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37页。

(37)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45—146页。

(38)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59页。

(39)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22页。

(40)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94页。

(41)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71页。

(42)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32页。

(43)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19页。

(44)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83页。

(45)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66页。

(46) 《老子·第七十七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92页。

(47)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8页。

(48) 《老子·第二十八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108页。

(4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6页。

(5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6页。

(5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8页。

(5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6页。

(5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20页。

(5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9页。

(55)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17页。

(56)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99页。

(57) 《老子·第七十四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83页。

(58)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301页。

(59)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47页。

(60) 《荀子·乐论》,方勇、李波译注:《荀子》,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