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二、 天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周易》对天道的理解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一)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是《周易》哲学的基础,既可以看成是构成宇宙间的两种元素,也可以看成是生命的两个密码,还可以看成宇宙、生命的两种力量。

阳的主要性质为刚性的、光明的、向上的、尖锐的、发展的……阴的主要性质为柔性的、黑暗的、向下的、圆滑的、退缩的……

阴阳的关系有多种,主要有:对立,互补,互含,互生,互用,互成,互化。《周易》中的阴阳关系含有矛盾关系,但阴阳关系不只是矛盾关系,像互补关系,就不是矛盾关系,但也可以归为阴阳关系。阴阳关系派生出刚柔关系,阳为刚,阴为柔。

《周易》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阴阳刚柔”四个字。

阴阳刚柔理论在《周易》中有两种概括:

第一种,将阴阳刚柔理论分出阳刚和阴柔两个体系,分别由天道、地道来概括。这种表述主要体现在《周易》的《系辞传》中。《系辞上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成象谓之乾,效法谓之坤……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51)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52)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53)

上一段中有两个不同的系列:

天:尊、高、贵、动、刚、男、成象、阳、日、辟户;

地:卑、低、贱、静、柔、女、效法、阴、月、阖户。

这两个不同的系列产生两个相关但不同的理论系统,凡论述第一个系列的理论为天道,凡论述第二个系列的理论为地道。

第二种,将阴阳刚柔理论分出阴阳和刚柔两个体系,分别用天道、地道来概括。这种表述主要体现在《周易》的《说卦传》中。《说卦传》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54)

这样,阴阳理论被派属给天道,刚柔理论被派属给地道,仁义理论被派属给人道。

天道最高。于是,阴阳理论成为天道。按地道效法天道的说法,刚柔理论即为对阴阳理论的效法。人道不仅效法天道还效法地道。因此,仁义理论既是对阴阳理论的效法又是对刚柔理论的效法。

关于天道的两种不同表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易》学观。按《系辞传》的观点,天道与地道是平行的,实际上,只有两者结合,方能全面地、完整地表述宇宙运行的规律。只谈关于天系列的理论构不成天道,同样,只谈关于地系列的理论也构不成地道。而按《说卦传》的观点,天道与地道不是平行的,天道最高,地道次之,人道再次之。天道为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才是宇宙总理论。

以环境美学的观点来看《周易》关于天道的两种表述,我们可以得出两种不同但可以互补的环境观。一种观点是:人类的环境是由天地两个方面构成的,天地的关系是平等的。天的运行有它的规律,地的运行也有它的规律,这两种规律可以构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另一种观点是,人类的环境有一个总的规律,这总的规律为阴阳。名之为“天道”,是为了说明它最高、最重要、具有统属性。阴阳是总规律,它在地上的体现则为刚柔,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则为仁义。宋代理学的理一分殊论可能就由此而来。两种环境观各有优点,可以将两者综合起来加以理解。

阴阳理论作为天道,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来自《系辞上传》,它强调阴阳关系的四性:一为对等性。对等性重在对,要求阴阳数是对等的。二为得位性。按《易》学,卦的六爻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谓得位,得位为正,正则吉;反之为失位,失位不正,不正不吉。三为相应性。要求阴阳各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应。按《易》学,周易的每卦,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是对应位,如处此位的爻,分别为阴阳,那就应,如均为阴或均为阳,就不应。四为相交性,按《易》学,阳的运行为上升,阴的运行为下行,如果阴阳爻位不只是处相应的关系,而且其运行能够实现阴阳相交,则为大吉。最典型的阴阳相交,莫过于泰卦。泰卦下卦为乾卦,上卦为坤卦,乾三阳,上升,坤三阴,下行,它们全相交了。

在将乾理解为天道,坤理解为地道时,《周易》认为,天道上济,地道下行。谦卦的《彖辞》云:“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55)

第二,“阴阳不测之谓神”。此句也出自《系辞上传》。“神”不是指神灵,而是指神奇。它强调阴阳关系的复杂性、灵变性和神秘性。

(二)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关于天道,乾《彖辞》和《文言传》有三段重要的表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辞》) (56)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乾《文言传》) (57)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58)

这三段文字中有三个观点具有明显的生态意味:

第一,“各正性命”。

什么叫“各正性命”?在《周易》看来,万物各有其性,性决定了它的生存方式。一方面,这性决定了它自己如何生老死灭。如清代著名学者李光地在《周易折中》所说:“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 (59) 另一方面,这性决定了如何处理与他物的关系,而关系不外乎既从他物有所得,又因他物有所失。物物关系中,就有当今生态学上所说的生物链的存在。朱熹说:“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60) 重要的是这“各”,因为有“各”,才有关系,有关系,各物的性命才得以“自全”。

第二,“保合太和”。

《彖辞》认为,万物各正性命,其重要意义不仅是让万物各自的性命得以保全,而且还让万物共同组成的宇宙得以和谐。这种宇宙的和谐,《彖辞》称之为“太和”——最大的和谐。“太和”的实现,一是要“保”,保的要义在于处理好万物各自性之间的关系,让各性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一种良性关系:既相生又相克,不能只生不克,也不能只克不生。二是要“合”,万物在差异的关系中形成统一。差异性是宇宙丰美的根据。差异可能是量上的,也可能是质上的,它们的关系或是相反、对立,或是有别、不同。两者均能构成矛盾冲突,前者的冲突促成创造:新质物产生;后者的冲突促成革新:新形物产生。新质物,质新形也新,是真正的新事物;新形物面新里不新,是旧事物的翻新。宇宙的这种太和的实现以“各正性命”为开始,也以“各正性命”为归宿。

《文言传》中说的“‘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与“保合太和”是相通的,只是说法不同。“保合太和”说立足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的“各正性命”中导出整体的“保合太和”。“天下平也”说立足于时间的维度。六龙,即六爻,六爻实为六个线性时间段,龙分别表现出“潜”“见”“乾”“跃”“飞”“亢”六种姿态。正是这种应时合序的运动才造就“天下平也”。“平”实为“和”。

第三,“各从其类”。

将万物分类,按类说事,按类说理,这是《周易》极为重要的生态思想。生态理论中,肯定的生命其实不是单体的生命,而是类的生命。生态视界下的生命活动,是类生命的活动。从生态平衡的立场出发,它要保护的生命,不是某一单体,而是某一类,即使现实中是保全了某一单体,但实质上是保全了某一类。在这一点上,人道主义与生态主义表现出很重要的不同。人道主义眼中的人,是单体的人,人道主义要保护的生命,也是单体的生命。在人道主义看来,任何一个单体的生命都值得珍惜。而在生态主义看来,单体的生命是不值得珍惜的,要珍惜的是类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生态主义看重的是人作为类的存在。如果人的生存伤及物的生存以至于造成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那么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存在,自然界就会对人实行惩罚。人的生命因之付出代价,在生态主义立场看来是应该的。因为这损失的只是单体的生命,哪怕是很多人的生命也只是若干个单体的生命,而人仍作为类而存在。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实际上是阴阳关系在生态方面的展开。所谓“各正性命”,实质是阴阳得位,“保合太和”即阴阳相应、相感、相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