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观天下”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55)
这一章讲的是修身与修天下的关系,它涉及主体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老子》提出“善建者”概念,何谓善建者?在它看来,为“不拔”。不拔,拔不出,拔不掉,或者压根儿就不想拔或不能拔。拔什么?根。根在这里指的是道,道为自然。也就是说,善建者牢牢地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根。善抱者与善建者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一个立意在扎根,一个立意在抱心。根为自然,心也为自然。用以自然为本的理念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其“德”(训为“得”)都非常好,分别为“乃真”“乃余”“乃长”“乃丰”“乃普”。由此,《老子》提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命题,有四个重点:
第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不是指观看,而是指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用“观”表述生存方式,说明此种生存方式具有类似赏心悦目的意味。“观”是审美的,又不只是审美的。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是指身、家、乡、邦、天下的生存方式。《老子》强调以自然为本的生存方式,所以,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均建立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用观,而不用建、修,说明这种建、修具有审美的意味,它是赏心悦目的,是让人愉快的。
第二,观为返观。“以身观身”即以己身为对象而观,这是返观。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均为返观。返观,是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返观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恰当的。
第三,返观相异又相通。天地万事万物,各有自身的属性,它们的返观均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各种返观是相异的。但是天地万物又是相通的,因此,各种返观又是相通的。因相异,构成大千世界;因相通,又构成整一世界。
第四,老子说:“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每个人都只能从他自身的体验出发,去推想别的对象,天下情况如何,也是推想出来的。
理想的世界如何建立?老子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一条途径,那就是各自从自身做起,返观自身到推想他物他人,当身、家、乡、邦、天下都以合道的方式生存的时候,美好的世界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