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天下的生态意识

第四节 公天下的生态意识

《列子》环境观中的生态意识还突出体现在公天下的思想。

杨朱曰:“人肖天地之类,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物者,其唯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谓至人者也。”(《杨朱篇》) (32)

这段文章托名杨朱,其实表达的是列子的思想。从环境观来看,它包含有四个重要思想:

一、 人类凭智在天地间生存,这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故而人为“生之最灵者”。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体现出《列子》人为天下至尊的本体观念。

二、 人“不得不全”身,因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也需要活着,为活着不得不“侵物”。这一说法充分体现出人的本位立场。

三、 人可“全生”,但不可“有身”。全生为保全生命,有身为挥霍生命。全生而侵物,合天理;有身而侵物,非天理。《列子》肯定全生,反对有身。

四、 有身而侵物,实质是将天下之物看成一己私有,这是“横私天下之物”。横私天下之物非天理,《列子》是坚决反对的。

列子主张“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公天下之身”,是将人的身体需要与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来处理。“公天下之物”,是将天下看成万物的天理体,而不是人的私有物,当然,也不是别的生物的私有物。

以上的观点,体现出以人为本、生态公正、生态无私等意识。首先,人为万物之灵的概念,许多人认为是西方文艺复兴提出,然而,早在距今2 000多年的先秦战国年代,《列子》就提出来人为“有生之最灵者”的观点,并且说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实际上肯定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即使在生态文明时代,也是需要坚持的。正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存,人类才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公正。生态公正涉及利益。人的利益要得保障,人“既生,不得不全之”。但是,人的利益要受到限制,不能让“全生”演变为“有身”。“全生”是合理的,合乎生态公正的原则,“有身”则会肆意侵物,严重损害他物的利益,因此,它是违背生态公正原则的。再次,“公天下之物”的观点实质是生态无私。《列子》的“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它是至人所为,而且这种为,即使在至人的全部行为中,也属于“至至者”。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超前性。

在列子的时代,生产力是低下的,也许人的“横私天下”的行为即使破坏了生态公正,也尚不足以破坏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列子当然不可能看到这一点,但是,他看到了这“横私天下之物”反过来伤害人自身的恶果。出于对于人的爱护,他猛批人的“无厌之性”。他说:“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 (33) 他主张“物我兼利” (34)

列子主张人按自己的本性生活,顺应自然:“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35)

以简单的方式生活,在列子看来,也有一种美。《列子》说了一个故事:“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杨朱篇》) (36)

故事可能好笑,但背后则有深刻的意义,让人久久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