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环境理想

第八节 管子的环境理想

《管子》的主旨是讲如何治国,而治国的主题是如何让社会和谐、百姓安定、生活富裕,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美好的环境。《管子》用“定居”作为环境审美的概括。关于“定居”,《管子·小匡》作了详尽的论述,择其要者,大致有:

第一,各得其所:人民各有其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管子》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 (26) 意思是,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商人是国家的柱石,不能让他们杂处在一起。杂处在一起,他们就会胡乱地说话,胡乱地做事。那么,该怎样安排这四种人民呢?《管子》说:“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据郭沫若考证,“闲燕”为“闾黄”之误,闾黄为学校),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27) 这就是说,知识分子应在学校里教书,农民应在田野劳作,工匠应在官府里干活,商人应在市场交易。这一说法概括起来就是人民各得其所。

第二,安心工作:人民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积久而心安。《管子》分别论述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士人从事教育工作:“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28) 农民从事农业劳动:“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29) 工匠从事制器工作:“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30) 商贾从事商贸工作:“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31)

第三,社会和谐。《管子》说,虽然各色人等均有自己的工作,也均有自己的职场,但在生活中还有诸多交集,在这交集中,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和谐相处。它的具体描述是:

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 (32)

这种生活状况称得上和居了。由定居到安居,再到和居,管子清晰地表达了其社会思想。在他看来,能让百姓定居、安居、和居的环境就是美好的社会。这里还提出“居处相乐”,实际上已经有“乐居”理念了。乐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含意很鲜明:人在环境中幸福地生活着。

《管子》的环境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典型代表,与儒家、道家并立。这三家的环境美学思想都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都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环境与资源的统一、功利与审美的统一、自然与生态的统一的特色。但它们有着重要的区别:第一,对于自然价值的认识,儒家看重的是自然的道德作为精神寄托的价值,道家看重的是自然作为宇宙精神本体——道的象征的价值,《管子》则更看重自然的生产资源与生活资源意义。第二,关于与环境相对的主体——人的认识,儒家的认识侧重于社会,道家的认识侧重于个体,《管子》的认识则侧重于国家。较之儒、道,《管子》更重视强国,它的强国与富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富民则建立在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从而让自然资源更多地转化为财富。《管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现出浓重的家国情怀。

(1) 《管子·宙合第十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5—236页。

(2) 《老子·第五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3页。

(3) 《管子·宙合第十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36页。

(4) 《管子·宙合第十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34页。

(5) 《管子·宙合第十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35页。

(6) 《管子·牧民第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3页。

(7) 《周易·乾卦文言》,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9页。

(8) 《周易·系辞下传》,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20页。

(9) 《管子·牧民第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页。

(10) 《管子·乘马第五》,〔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91—92页。

(11) 《管子·乘马第五》,〔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03页。

(12) 《管子·幼官第八》,〔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46—151页。

(13) 《管子·幼官第八》,〔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51页。

(14) 《管子·宙合第十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06页。

(15) 《周易·坤卦象传》,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9页。

(16) 《管子·乘马第五》,〔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84—85页。

(17) 《管子·乘马第五》,〔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83页。

(18) 《管子·宙合第十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13—214页。

(19) 《管子·问第二十四》,〔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98页。

(20) 《管子·形势第二》,〔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1页。

(21) 《管子·形势第二》,〔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3—44页。

(22) 《管子·牧民第一》,〔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6—17页。

(23)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73页。

(24) 《管子·法法第十六》,〔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307—308页。

(25) 《管子·重令第十五》,〔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289页。

(26)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00页。

(27)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00页。

(28)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00页。

(29)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01页。

(30)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01—402页。

(31)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02页。

(32) 《管子·小匡第二十》,〔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