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制度史研究是熊铁基先生较早关注的学术领域。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包括《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先生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等。《秦汉官制史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秦汉官吏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这部著作共分三编,第一编为“中央官制”,分为三公和丞相、诸卿、中朝官、宫官等四章,对秦汉中央官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就其中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必要的论证。第二编为“地方官制”,分为州、郡、县、王国、侯国、少数民族地区等六章,对秦汉地方官制进行了全面的叙述,说明每个官职的设立、演变、职掌和属官。第三编为“官吏的选用、考课及其他各项制度”,分为选官制度,任用制度,考课制度,赐爵制度,秩俸和朝位制度,印绶、符、节与舆服制度,休假和致仕制度等七章,对上述制度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秦汉官制史稿》的编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官制本身及其来龙去脉要努力搞清楚,主要问题的材料尽可能翔实,并结合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一方面求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也为国家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整个秦汉史的研究提供一些经过整理的比较可靠的资料。”[1]从实际研究情况来看,这部著作体例完整、内容宏富,用70万字的篇幅对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设立及演变、职掌、属官以及选举用人制度等问题,都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从而揭示了秦汉官吏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中的特殊意义。同时,这部著作资料翔实、考订细致,收录了大量有关秦汉官制的文献资料,如《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汉官六种》《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汉官答问》《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历代职官表》《玉海》等,并充分利用了考古出土文物资料,如秦汉简牍、碑刻、金石、封泥、陶器、汉官印及秦汉瓦当等。因此,《秦汉官制史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备受学界同行的重视,成为20世纪中国秦汉史研究的一部代表作。《光明日报》《史学史研究》《社会科学评论》等报刊相继发表评论,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许多方面又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进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2]

《秦汉军事制度史》是《秦汉官制史稿》的姊妹篇。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成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熊铁基先生选择秦汉军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正是把秦汉军事制度放在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进行考察,特别关注秦汉军事制度所表现出的不同发展阶段。《秦汉军事制度史》分为兵士、军队、装备、军马、给养、营垒、军法、兵法等十一章,对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军队的构成和编制、武器装备与马政、后勤保障制度、军营和壁垒设施以及军事法律、作战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中国军事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因为时代的久远和资料的残缺,秦汉军事制度史研究困难重重。熊铁基先生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出发,通过对零碎的史料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尽可能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大量征引秦汉简牍,如云梦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力图向人们展示秦汉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于这样的学术探索,《秦汉军事制度史》改变了中国军事制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并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