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游学
刘付靖
我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本科生,对汉朝时期的匈奴民族产生兴趣,本科毕业论文以此为题。毕业后,我在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当时,我看了很多小说。恰逢刘亚洲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陈胜起义》,我也打算写一本汉朝匈奴人的小说。写了大纲和第一章、第二章之后,我寄给出版社。有两家西北地区的出版社回信说完稿后可以寄给他们看看。我大受鼓舞,继续写作,但逐渐感到参考资料不足。由于匈奴的历史是在西北,我就萌生了考到西北地区院校读研究生的想法。有个当地同事是北京一所大学毕业的,说我们南方人适应不了北方的面食,当时南方的大米在北方是珍稀物品。又有一个当地同事是武汉一所大学毕业的,说武汉的主食是大米,冬天不是太冷,南方人可以适应。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喜欢游泳和吃鱼,熟知毛泽东的那句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因此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老师名下的秦汉史硕士研究生。
1984年至1987年的读研经历非常宝贵,导师熊铁基先生和师母李雪松老师堪称为人师表的典范。他们夫妇两人对待学生如同子女,我们铭记于心。能够成为他们的学生,加入熊门这个多达百余人的学术大家庭,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运。前几年有位同学建立了熊门微信群,熊师也在群里。去年我退休了,有空就参加群里的互动,在这里能够与师友们聊聊天,重温当年的校园美好时光。
读研的经历扭转了我的职业方向,本来我只是想做一般的文化工作,但是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就在一所大学里教书和做民族学研究。去年我的职业生涯结束了,我盘点了一下,我读了十多年书,写了两本学术小书和十多篇学术文章,指导过二十多个硕士研究生,自觉人生圆满,没有遗憾,但都只是稻粱谋而已,真正让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读研后期走了几千里路的学术游历。
当时每个研究生有一笔100元左右(具体数字不清楚)的社会考察经费。当时的平均月薪是几十元,1990年至1991年我请个小保姆照顾孩子,要支付其月薪30多元。近十多年以来,很多大学的文科硕士研究生每人的社会考察经费是1000至3000元不等。今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收入数字,最高的是北京市和深圳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200元;最低的是安徽省,为1180元。今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说,“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由此可见,三十多年前的研究生教育是很受重视的。读研期间,我用这笔经费与赵国华师兄和桑士显同学一起到咸阳、西安、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太原、大同、北京等地游学,其中新疆是我独自前往的。将近一个月的游学,我们看到了很多秦汉时期的历史古迹和人文风情,基本上都是原始风貌,印象深刻难忘。十多年以后,我重游了其中的几个地方,商业化发展很快,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原始风貌了,非常遗憾。此后,我再也不到这些地方旧地重游,以免破坏了当年的美好记忆。
特此谨记。
祝敬爱的导师熊铁基先生安好!祝同学们安好!
2020年5月31日于广州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