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教教义阐微

二、道教教义阐微

道教以道家哲学为其核心教义,因此,熊先生首先对道家、道教、道学三者进行了辨析。他指出,“道”字原本并非道家之“专利”,周秦诸子“道论”之作很多,汉以后的儒者讲“道统”“原道”,也使用这个“道”字。到了宋代,从周敦颐、二程至朱熹一批被称为理学家的大儒,他们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二家思想的某些内容,再一次改造儒学,被认为是继承道统之学。不过,和儒、佛二家相比,道家以“道”为主要特点,名实相符,一目了然。佛教的“道”字,主要只是名词的借用以及相近梵言的意译,没有道家道教那样的深刻含意。对于道家道教来说,这个“道”字就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了。道家道教离不开“道”,“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

因此,公开倡导作为道家道教文化的“道学”,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从历史上看,称道家之学为“道学”,也是渊源有自的。熊先生进而指出,道学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第一,关于《老子》《庄子》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老学”“庄学”,或者“老庄学”,包括对老子、庄子其人其书的再研究,历代对《老子》《庄子》的改造和诠释,《老子》《庄子》的现代价值,等等。第二,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第三,其他道家诸子的研究。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所著录的道家诸子。第四,道教研究,包括对道教历史、道教经典、道教思想等的研究。对道教史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现在和更好地展望未来。可以看出,熊先生一方面强调了老子在道教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认为“整个道教、道经发展的事实,反映了老子其人(太上老君)其书(《道德经》)在道教和道经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他呼吁学术界要更加重视对道教的研究:“道教经典很多,也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部五千余卷的《道藏》就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大矿。道教思想可以从多方面展开研究,道教信仰、道教戒律的研究都将很有意义,道教醮仪和法术、符箓的研究对道教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道教文化的研究、道学研究理应包括这些内容。”总之,熊先生关于道家、道教、道学的辨析,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道教的教义,而且有益于提高道教思想的学术品位。

葛洪是道教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为道教神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对此,熊先生先后撰写《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两文进行论述。熊先生分析了葛洪神仙论的具体特点:第一,葛洪相信和肯定有长生不死之神仙。但在肯定世有神仙的同时,他也指出,成仙并非易事,“学仙之事,万未有一”,他不仅要人们相信有神仙,而且是“仙可学致”的,所以葛洪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学仙的问题。第二,对于学仙之法,葛洪把积善立功与长生、求仙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修道、修仙关键在于立志、诚心、勤求,你要去“为之”。如果说孟子主张人皆可为尧舜,那么,葛洪则提倡“人皆可以为神仙”。这个“为”字,反映出道教“仙道贵生”的思想理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葛洪的学仙、修道思想,是心性和身体并重的,甚至为善积功更为重要。第三,葛洪的神仙论奠定了道教的根本性教义,即道与仙的结合。熊先生指出,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核心信仰是神仙。这种思想在葛洪那里已基本形成。葛洪参考总结多种仙经、道书的记述,把本体之道的基本精神与神仙的神秘特征结合在一起,既讲了道的基本特性,又描述了神仙的神采,这就把道与神仙联系起来了。熊先生认为葛洪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神仙之道的总结和阐述,在道教发展史上,应该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他对于道教的最高信仰——道和核心信仰——神仙,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极有启发意义的阐述。其关于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影响后世,甚至现今仍值得参考。此外,葛洪对“诸虚名道士”“凡庸道士”“杂散道士”以及“妖道”“淫祀”等进行了批判,熊先生认为这对学术界研究道教史乃至当今振兴道教都是有参考意义的,对于我们研究道教的兴衰、道教的历次整顿、复兴,对于当今真正道士的自律,对于当今道教的发展,应该说都有参考乃至警示作用,更有利于为神仙之道正名。

针对道教教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元人马端临所言“杂而多端”,熊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杂而多端”首先体现在道教的神灵信仰上。古老的开天辟地宇宙学说,成了道教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其他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等等莫不如此。然而各种各样的神灵崇拜和信仰,在中国社会中除了在道教中有明显反映之外,也会长期在社会的民俗中有不同形式的存在。民间信仰和道教的信仰长期并存,两者如何区别呢?道教之所以成为道教,就在于它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信仰——神仙信仰。道教神仙信仰的基本思想是:神灵是应该被敬仰的,但是人皆可以成神仙,即人可以通过修炼得道成仙。其次,道教的宗派发展,有自己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特点。道教宗派的分分合合、传衍和发展比较自然、和谐,不像基督教那样有派别的大分裂,有尖锐的对立和斗争,甚至宗教战争。佛教派别之间也有争正统和权威的“教相判释”。而道教宗派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共祖、共生。所谓“共祖”,即道教的各宗派,共同承认的道祖是老子——太上老君。从总的发展看,共认老子为道祖是道教之所以成为道教的主要特征之一,道教的各派别都是要认祖归宗的。凡属道教,必以老子为道祖。历史上乃至现今,还有许多民间宗教分别受佛教、道教的影响,有些在法术、科仪上多采用道教的内容,但它们不尊奉老子,没有神仙信仰,虽有时用“道”字,但不是道教,不应归入道教,这与道教内部的派别不同。所谓“共生”,主要讲道教内派别的关系。道教内部虽然派别林立,但彼此之间,和谐相处、交融互补,无论在教理教义上、科仪法术上、修仙炼养方面都是如此。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道教很多方面的确都有“杂而多端”的特点。但是“杂而多端”并非“杂乱无章”,各种“杂”的发展是有序可循的,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或有“核心”,或有“共性”,或有“主导”,或有“整合改造”,这样才使得道教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正规的宗教。同时,“杂”的发展又能充分反映道教的包容性,与其他宗教相比颇有不同,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其特点,也是优点。熊先生的这些阐述,既是为道教正名,也是对道教真精神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