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正派与积极坦率的交流
安作璋与熊铁基的合作缘起于1980年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会议。安、熊两人虽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合作意向一拍即合。之后各自奔走此事,寻找更多合适的人选以组成扎实的写作班底。会后返回武汉的熊铁基在给安作璋的信中,亦即目前所见最早的信件(1980年11月17日)中首次提到合作时两人的角色定位。由于各种原因,其他人难以邀请,才决定由两人合作。在12月26日的信件中,熊先生又坦陈了自己的优势和问题:
我想不如我们两人来搞,也许还省一些,当然主要是你。我们不必客气了(我的情况可以如实告诉你,用现在“扬长避短”的说法,我唯一的长处是能够对一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做事比较快,而且时间也有保证,既没有太多杂务,也不打算另搞一套什么,如果跟着你学,在科研方面基本上可以说全力以赴)。我最大的短处是没有什么基础,只能边干边学,所以只能以你为主,在你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任务。(这是确实的话,不是客气。)
熊铁基还提到“如果你同意这个想法,而且觉得我可以作为一个助手的话”,他会“协助你做这件事”等。为了表示信任,熊铁基坦率地附上宁可先生对“合作”一事给他的回信:“安作璋同志是强人,他学风朴实。为人正派,你们合作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宁可写于12月22日)在回信中,安先生也表露心迹,称熊铁基“古道热肠,肝胆照人,我已有所领会。今又来信,更加证实我的原来印象”(1981年1月4日)。一个朴实正派,一个积极坦率,两人互相信任、彼此交心,在学界都有较好的口碑,为合作意向的达成和日后合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助手”,并非仅仅是熊铁基的自谦之辞,事实上是他当时在专业上对“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清晰的自我认识,希望“边学边干”以补足短板。其时,安先生在秦汉史领域已耕耘有年,基础牢固,理应作掌舵人。这种分工是学术积累程度上自然而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