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无间的邻居
除了上述师生、同事、球友关系之外,我还非常荣幸地与熊老师做了十五年多的邻居。
在学校的努力争取之下,经教育部批准,大约是在2003年得以在校内北区修建编号为35和36的两栋面积很宽敞的教职工住宅楼,后被称为“新博导楼”。能够入住这两栋新楼者,绝大部分是我们师长辈的老博导和校领导。我当时虽然年龄不大,但由于评教授和博导的时间比较早,且原住房面积比较小,所以也具备了参与分房的资格。按学校规定,所获人才称号和科研成果奖在分房时均有奖励分,故而在分房排名中并不是非常靠后。那时的校内分房方式十分公开透明,凡具备分房资格者全部排在一起,按得分排名先后,各家各户自行选房,叫到自己的姓名时,就在图纸所标示的剩余空房中选取一套,在该房号框内写下自己的姓名。熊老师排名靠前,已经先选了36栋2门401室,等到我选房时有两个选择,一是36栋2门的501室,二是35栋的602室(该楼只有一个门栋)。我和夫人对于究竟选择其中的哪一套房有些犹豫不决,当时,熊教师劝我不要再犹豫,并拿起钢笔在36栋2门501室房号框内写下了我的姓名,帮助我们做出了选择,由此我们成为熊老师的楼上邻居。熊老师事后对我说,楼上楼下的邻居非常重要,关系好可以互相关照,否则会有很多麻烦。他认为我们师生、同事乃至球友关系都一直很好,也肯定能够成为互相关照的好邻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与熊老师做邻居十五多年间,我对此也有了切身体验。居住校内的教职工都知道,华师经常停电停水,给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多数时候虽提前发出通知,但有时因未及时看到仍无准备,熊老师在得知此类通知后都会打电话告诉我们,以便做好应对准备。其他方面的事情,熊老师也都会随时关照。值得一提的是,熊老师家的钥匙,有一把长年都放在我家,此事还曾引起熊老师女儿的很大感慨。由此可见,我们是亲密无间的邻居。当然,作为学生和同事,我也尽力给熊老师提供帮助,包括其外出家中无人时,帮忙每日浇花与注意家中安全等。
做邻居多年,我还发现熊老师对涉及全体住户的公共事务十分热心,付出了许多努力,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加装电梯。我们这两栋楼高七层,因有车库,实际相当于八层,但最初并未安装电梯,而绝大部分住户年龄较大,出入不便,很早就想加装电梯。在五年前,自行加装电梯绝非易事,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为此,熊老师在各种场合呼吁学校对此事给予重视和支持,最终学校经研究后表示同意。为使底层住户谅解而不反对加装电梯,以及各层住户如何分摊安装电梯的经费,熊老师私下都做了许多工作。安装工程开始后,原单元大门因施工不能出入,熊老师又将自家车库作为临时出入通道。最后,电梯终于安装成功,极大地便利了这两栋楼的住户,尤其是老年人的出入。
四十余年间,由于兼有师生、同事、球友、邻居等多重关系,我从熊老师那里获益甚多。在庆贺熊老师米寿之际,我向熊老师衷心表示感谢,祝福熊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永远快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