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庄学是历代学者对《老子》《庄子》进行诠释和发挥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学等各大学科门类,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老庄学不仅自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浩繁博大的学术系统,而且跟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密切相关。老庄学是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西学的发展交融共进的,它与儒、道、释三教的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
尽管老庄学蕴含重大的学术价值,然而有关老庄学的研究却长期被忽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如王明先生提出的“老学三变”,较早注意到了老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蒙文通先生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示从老庄学的角度研究道教哲学的发展演变,并提出了从唐代老庄学出发研究道教重玄学的观点,但前辈学者的这些卓见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道家文化的研讨会上,朱伯崑、汤一介、钟肇鹏、熊铁基等先生一致呼吁要加强老庄学的研究。例如90年代初张岂之先生在西安连续组织主办了两届老子思想研讨会,在第一届老子思想研讨会上,朱伯崑、钟肇鹏等先生呼吁要重视老学的研究;在第二届老子思想研讨会上,熊铁基先生则指出,应该从中国学术文化史的角度去关注老子思想的价值,他从秦汉至隋唐兼及宋元明清以及近代魏源等人的解老著作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每个时代的老学研究都有不同特点,都有时代特色,而从学术史的角度,可以看出老子思想在今天的价值。熊先生的发言在大会上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呼应,所以会议结束以后,他即着手组织《中国老学史》的撰写。很快,熊先生主持撰写的《中国老学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称为“见解卓特”,“开掘了《老子》与老学的深度价值”[2];“使学术思想史上的一片空白得以填补”[3];“是中国哲学史及道家道教哲学诸科师生都应阅读的一个范本,不单因它是首本老学史,且因它取材恰切,参考资料丰富,言论可靠”[4]。的确,《中国老学史》作为我国研究老学发展的第一部系统专门之作,在道家学术领域的开拓以及奠定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范式方面,都是有重要贡献的。
熊铁基先生撰写完《中国老学史》以后,其老学研究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规划了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诚如他在《中国老学史》的后记中所指出的,对于老学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加广阔的方面展开,如分政治、哲学、伦理等专题对老子思想进行阐释;分儒、佛、道等不同宗派研究老学史;也可以进行断代研究,侧重阐明老子思想与不同时代的社会、老子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等;还可以断代与专题结合研究,以及进行《老子》书的文献学研究等。此外,熊先生还指出,《中国老学史》截止于清末,那么总结20世纪一百年来的老学发展情况,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应该形成另一本专著。可以看出,熊先生对老学研究的规划是很全面的。从1997年开始,熊先生一方面指导他的博士生进行老学的断代研究,同时又开始组织《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的撰写。经过几年的努力,该书于2000年完成初稿,2002年正式出版[5]。与此同时,熊先生指导的断代老学研究的博士论文陆续完成,有的已正式出版,如刘固盛的《宋元老学研究》、董恩林的《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韦东超的《明代老学研究》、刘玲娣的《汉魏六朝老学研究》等等,老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规模。
除继续老学研究以外,从2000年起,熊先生又开始了对庄学的研究,他与刘固盛、刘韶军合著的《中国庄学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该著作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庄学从先秦至清代两千余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不仅用简要的笔触勾勒出了庄学发展的主要线索,而且用点面结合的立体式结构,分为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秦汉时期的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隋唐时期的庄学、宋元时期的庄学、明清时期的庄学等几个大的部分,对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庄子》注本做了较深入的阐发,指出了其对庄子思想有所创见的地方。与《中国老学史》一样,《中国庄学史》出版后即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思想史”,“对我们把握中国经典的诠释特性,极有价值”[6],“它为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的研究不仅仅开拓出了新的天地,而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
从《中国老学史》问世到《中国庄学史》的完成,熊铁基先生奠定了老庄学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在道家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老庄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研究态势可谓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