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熊公寿序及俚语十六句
张文立
往事如烟,往事又不如烟。有些过往的人和事,常常清晰如工笔画在眼前过,在脑中刻;有些过往的人和事,过也就过了,连烟也没有。熊铁基先生便是前者,这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我知道熊先生是在1980年前后,记得是从《社会科学战线》《光明日报》上看到熊先生写的关于秦文化及秦汉新道家的言论。当时,一是熊公的名字与众不同,二是新道家的提法新颖,使我记住了这位学者。我见到熊先生是1984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我记得那时,一位身材矫健、富有活力、面孔和善的中年文人,使我感到这是一位有个性而且随和的性情中人。会上,这位先生十分活跃,常有同行向他开玩笑和祝贺,听其因,是这位先生不久前新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叫“秦汉新道家”之类。我向同学林剑鸣先生打听了一下,原来这位成为各位学者一时热议焦点的先生便是熊铁基先生,我大有闻名早而见人迟之感。这次会议很快结束,我认识了熊先生和其他许多同行,在以后几次秦汉史年会上,便由通名报姓到熟识了。
1990年,我在筹备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讨论会时想,秦兵马俑及秦陵文物的研究如何深入,其中一点便是与秦汉史研究及秦汉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便需要更多研究秦汉史的专家参与。我利用机会参加了几次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年会,认识和熟悉了一些对秦汉史研究颇有成就的学者,并邀请他们来参加会议,熊先生自然在邀请之列。于是,以后的秦俑学术讨论会邀请他和其他学者参加,成了惯例。熊先生和其他学者来参会,我还给他们安排了另外的任务,这便是在会议的晚饭后,请他们给我馆的青年学子(主要是新来的大学生和宣教部的青年人)做治学报告。熊先生欣然承担。那时人们普遍认为,文人清高,口不言钱,所以熊先生的演讲是无报酬的。熊先生任劳任怨,每次两个多小时,认真细致,诲人不倦。
我与熊先生的学术往来多在信件中,熊先生将他先后出版的专著《秦汉军事制度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汉唐文化史》等都寄给了我。我得到朋友的寄书都会先睹为快,对熊先生寄的书,自然都仔细学习了。《秦汉新道家》是熊先生对1984年出版的那本《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本书的改写。《秦汉新道家》增加的篇幅超过了原来的一倍,而其论述也更深刻了。我读过后还写了一篇小稿,认为秦汉新道家之新是秦汉文化整合的体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上刊出。2007年,熊先生来西安参加关于道教的一次会议,会议组织参观兵马俑,熊先生告诉了来馆时间,我得以在他参观完后与他匆匆一晤。他说他们在武汉有一个关于秦汉军事史的小型学术会,叫我去一下。后来,因为他事我未成行,让研究室参会的卢建华先生带去问候。2009年,秦俑研究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也请了熊先生。我希望我们能在会上见面,结果熊先生因忙未莅会。我和熊先生相别已好几年了,思兹念兹。
2011年,接到熊先生高足叶秋菊、肖海燕诸位函示,2012年为熊先生八十华诞,将举行纪念活动。2009年以后,我已不问外事,混混沌沌几于不知今夕何年了。见到此文,恍然有感:噢,我们都老了!二十七年犹如电光石火,岁月催人呀!我想,熊先生的高足此举,应是一个见贤思齐薪火相传颇有卓识的美事善举。借此盛事,有几句俚语为熊公寿,可谓借花献佛耳尔。
一
熊公荦荦天地间,秋去冬来八十春。
静观白云苍狗变,安渡赤马红羊津。
无畏无私安学府,不阿不屈傲侯门。
学通古今存忠恕,气动人天有热心。
二
扬子江畔勇弄潮,课徒为文兢出新。
创论秦汉新道家,金声玉振著宏文。
长安论道追三洞,秦俑讲学演一音。
薪火滔滔高徒众,暇时当养期颐身。
(原载《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