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老子集成》的贡献

三、新编《老子集成》的贡献

道教创建之后,奉老子为道祖,《老子》一书被称为《道德经》。以后众多道经的出现,大都与之相关。道教学者,尤其是历代高道对《老子》的阐释也就形成了一部“道教老学”的发展史。熊先生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每一个注释研究者也有其各自所理解的“老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严灵峰曾有《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和《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出版,搜集了流传于世的不少关于《老子》的著作。但此书由于印数不多,流传也不广,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研究的需要,不少学者一直想重新做好这一基础工作。

2007年,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举办了“国际道德经论坛”。陈鼓应、牟钟鉴教授向时任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齐晓飞先生提出新编《老子集成》的建议,希望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持这一重要工程。建议一经提出,呼声四溢,但是应者无人,毕竟这样一个世纪工程不是什么人都敢尝试的。经过审慎思考,熊先生接过了这一重任,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宗教文化出版社承担。前后历时五个年头,数十位学者夜以继日地工作,2011年,熊先生担任主编的新编《老子集成》终于问世了。新编《老子集成》共15卷,1100万字,收录了《老子》战国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傅奕校定古本、敦煌本、道藏本等重要版本,以及保留至今的自战国至1949年中国学者关于《老子》的各种注疏文献共计265种,其中有80余种是严灵峰所编《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及《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中没有的,包括50余种难得一见的孤本或善本,堪称老学文献之集大成。有多个本子由于版本特别珍贵,所在图书馆不准复印拍照,是专门派人抄录出来加以整理的。

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首发式上对新编《老子集成》的学术水平和文化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新编《老子集成》,可谓“盛世修典”,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道教和整个中华文化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老学发展的里程碑式标志,是中国道教文化扩大影响、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