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道家到道教

三、从道家到道教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熊先生开始关注道教,随着他和道教界人士以及道教学术界接触的增多,近年来对道教的直接研究也多起来,对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关系、全真道教义、道教的文化意义及现代价值等诸问题都有论述,很多观点切中肯綮,具有新义,富含启迪。

1.道学的名与实

道学之名,来自道家,本无疑问,但宋元时期,儒家亦称其学为道学,《宋史》还专设《道学传》,专载具有儒家思想的人物,于是,道学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儒、道各自称呼,存在歧义。随着道家道教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又打出了“道学”的旗帜,举办有关刊物[28],弘扬道家道教文化。熊先生肯定了这一做法,并撰《道家·道教·道学》[29]一文予以辨析。该文发表后,又收入牟钟鉴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道教卷》[30],是熊先生的一篇力作。论文指出,“公开倡导作为道家道教文化的道学,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从历史上看,称道家之学为‘道学’,也是渊源有自的”。从名称来看,虽然周秦诸子、儒佛之学都言“道”,但都没有道家道教那样的深刻意义。“对于道家、道教来说,这个‘道’字就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了。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已经把道教法术称为“道学”,《隋书·经籍志》则将道家著作称为“道学”,总之不离道家道教。从涉及的内容亦即研究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关于《老子》《庄子》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老学、庄学,或者老庄学;第二,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第三,其他道家诸子的研究;第四,道教研究,包括道教历史、道教经典、道教思想等的研究。论文特别强调了老庄学在道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包括老子、庄子其人其书的再研究,历代对《老子》《庄子》的改造和诠释,《老子》《庄子》的现代价值,等等。《老子》《庄子》的思想对诸子百家有很大的影响,《老子》《庄子》及其注释在道教经典中分量不小,无论在道家或道教的研究中,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熊先生辨析道学的名实,由此注意到老庄学在道家道教、道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谓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特别是在道教文化的研究中,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例如他论及朱熹的道家思想时指出,朱熹对道教与老学的看法是有区别的,即一方面不遗余力批评道教,另一方面又对正宗的老子道家之学加以肯定、称赞。关于此点,熊先生指出:“自唐以来就有一个儒家排斥佛老的问题,说朱熹‘抗衡释道’也是有根据的,他既痛恨佛教、道教发展之影响国计民生,也反对人们‘溺于老佛之说’。但应该具体分析,首先他抗衡释道重点在释,所谓‘辟佛’,而道又主要是道教。其对于老子、老学,倒是另眼相看的。”[31]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朱熹看来,道教本以老子为立教之祖,但当时的做法却已经偏离了老庄思想,因而出现了问题。熊先生继而指出,王重阳创建全真道,似乎是有意无意地针对朱熹对道教的批评,振兴道教,创立了全真道,保全老子、庄子之真,从《老子》《庄子》书中寻求真理、真义[32],这就是熊先生阐述“全真三义”之一的“全老庄之真”[33]。王重阳抓住老子思想的要点“无为”和“清静”,庄子思想的要点“逍遥”“心斋”等,革新了道教的教义与思想,“这对道教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34]。可以看出,“全老庄之真”的实质就是道教的发展从教义上必须回到老庄思想上面来,其宗教追求从根本上符合老庄思想的精神实质。从道教发展的历史经验来说,“全真道的兴起,以及道教发展史上的几次振兴,大都与道教的回归老庄有密切关系”[35];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一认识有助于道教在新的时代健康发展。正如国家宗教事务局前副局长齐晓飞所言:“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背离之,道教就容易产生‘神仙有术而黄老不彰’的流弊。……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道教与时代同行,在自身建设方面得到了加强。这是主流,应当肯定。但毋庸讳言的是,道教发展中‘神仙有术而黄老不彰’的状况,仍然严重存在,道教的社会形象很受伤。我认为,道教只有返璞归真,回到其主体文化源流,从老子那里挖掘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格,才能振衰除弊,与时俱进,发扬光大。”[36]

2.人皆可以为神仙

熊先生对道教的关注与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例如关于道教神仙信仰的阐释即是如此。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通过修道成仙是道教的宗教理想。世间是否有神仙?神仙信仰具有现代价值吗?熊先生通过对葛洪神仙思想的解读回答了这些问题。在2003年宁波举行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熊先生发言指出,葛洪研究除了站在道教的角度,还应该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展开,例如思想、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多方面展现葛洪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当然,对于葛洪的神仙理论,熊先生尤其重视,先后撰写《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现代诠释》[37](以下简称《人皆可以为神仙》)和《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38]两文以释之。

在《人皆可以为神仙》一文中,熊先生总结了葛洪的神仙理论和学仙之法,指出其“道教神仙理论中的长生、功德二事,事实上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存在的”。而葛洪坚信世间有长生不死之神仙,并在《抱朴子内篇》中反复从不同角度阐述神仙的存在,这又该怎样理解呢?熊先生用“人皆可以为神仙”加以说明。“人皆可以为神仙”关键在于一个“为”字,即把神仙之事当作一种理想去追求、去实践,“修道、修仙关键在于立志、诚心、勤求,你要去‘为之’”[39]。葛洪所言长生之术,其中包含一些合理因素,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对延年益寿之方的探索,至今仍然有人在孜孜以求;至于葛洪把行善积德视为成仙的基本要素,更有指导意义,如果大家争先为善,自然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孟子肯定“人皆可为尧舜”同理,“人皆可以为神仙”也是可行的。

与《人皆可以为神仙》主要论述葛洪神仙思想的现代意义相比,《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重点在于探讨其历史价值。论文认为,葛洪对神仙之道的总结和阐述,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抱朴子内篇》对其以前的神仙思想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把道教神仙信仰进行理论提升,从而使道教真正具有了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该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一,葛洪把道教的最高信仰道和核心信仰神仙进行了有机的沟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极有启发意义的阐述。“葛洪参考总结多种仙经、道书的记述,把本体‘道’的基本精神与‘神仙’的神秘特征结合在一起了,既讲了道的基本特性,又描述了神仙的神采,似乎把道与神仙联系起来了。”[40]自此,修道成仙成为道教的最高理想,如黄帝、老子,既是圣人,也是神仙,他们通过体道宝德而升仙,是得道成仙的典型榜样。其二,葛洪阐明了求仙修道的具体方法。具体修炼可以归纳为心性修炼和身体修炼两个主要方面,其中体现出来的养生思想、理论和方法,影响后世,甚至现今仍值得参考。最后,熊先生列举了葛洪对虚假浅薄道士以及“妖道”“淫祀”的批评,并语重心长地总结说:“列举这些,对于我们研究道教的兴衰、道教的历次整顿、复兴,对于当今真正道士的自律,对于当今道教的发展,应该说都有参考乃至警示作用,更有利于为神仙之道正名。是所愿也。”[41]熊先生虽论神仙信仰的历史意义,但对当代道教发展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念有志于将来,愍信者之无文,垂以方法,炳然著明。小修则小得,大为则大验。”仙道能学,贵之在心;神仙可为,勤求不远。衷心祝愿熊先生精神“快活似神仙”,身体赛过“活神仙”!

(原载《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注释】

[1]见熊铁基:《秦汉新道家》附录三《关于古书目录中的“杂家”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

[3]赵吉惠:《秦汉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评熊铁基著〈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4]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

[5]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6]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9页。

[7]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8页。

[8]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9]王子今:《熊铁基著〈秦汉新道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5期。

[10]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11]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12]参见熊铁基:《再论秦汉新道家》,《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3]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刘固盛:《熊铁基先生与老庄学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5]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参熊铁基:《从〈老子〉到〈道德经〉》,《光明日报》2007年6月1日;《论“汉老子”》,《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7]熊铁基、刘韶军、刘筱红等:《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

[19]董恩林:《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0]刘固盛:《道教老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刘固盛、刘韶军、肖海燕:《近代中国老庄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22]首发式讲话内容参见国家宗教事务局网页(www.sara.gov.cn)以及新华网、光明网等。

[23]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4]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郭齐勇、秦平:《连续性与时代性的贯通——读熊铁基等著〈中国庄学史〉》,《江汉论坛》2005年第2期。

[26]陆建华:《创新中见功夫——〈中国庄学史〉读后》,《学术界》2004年第5期。

[27]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修订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28]以詹石窗主编的《道学研究》为代表。

[29]熊铁基:《道家·道教·道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0]牟钟鉴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道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

[31]熊铁基:《从“存天理,灭人欲”看朱熹的道家思想》,《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32]熊铁基:《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3]熊先生在《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一文中指出“全真”有三义: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全心性之真。

[34]熊铁基:《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2期。

[35]熊铁基:《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前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6]齐晓飞:《国际道德经论坛与〈老子集成〉》,《中国宗教》2011年第5期。

[37]熊铁基:《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中国道教》2003年第6期。

[38]熊铁基、肖海燕:《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中国道教》2011年第2期。

[39]熊铁基:《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中国道教》2003年第6期。

[40]熊铁基、肖海燕:《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中国道教》2011年第2期。

[41]熊铁基、肖海燕:《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中国道教》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