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学业最为重要的环节自当数最后的毕业论文合格通过。在此环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熊师的精心精到。

博二与博三之间,我们举行了博士论文开题。我的选题是关于文字学的,其缘由不得不说与博士入学的面试具有不小的关联。

1994年5月初,在入学考试的笔试结束之后,紧接着便进行了面试。面试在历史文献所的会议室举行。熊师率指导组全体老师整齐地坐成一圈。面试的具体程式大致是先由学生自我介绍,主要谈自己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其次老师们提问,然后学生到一旁稍做准备;最后学生就老师们所提问题一一作答。我在自我介绍时讲述了此前求学、读书方面的大致情况,硕士攻读的是汉语史,毕业后在学校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工作。所读论著文献除了涉及古代历史文化的部分经典选读外,也主要是传统小学方面的书略多一点。在介绍这一内容时,稍稍多说了几句,穿插了一下1981年在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举办的“全国古汉语教师进修班”学习的事情,那时即有幸聆听了张舜徽先生的授课,并受张先生指导,先阅读王筠的《文字蒙求》、顾实的《中国文字学》,然后就大徐本的《说文解字》进行文字的“六书”分类;在此基础上,初读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述毕,熊师曾有问道:“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可说是‘清代四大家’中成就最高者,读了这部书,你有些什么心得体会?有什么看法?现在,张舜徽先生撰著的《说文解字约注》也已出版十余年,是否读过?如果读过,能不能略谈一下与段氏《说文解字注》相较,《说文解字约注》有什么特点和进步性?”(大致是这意思,具体的话语现已不能准确说出)我当时的回答,其完整的内容已然不是十分清楚,是否合乎答题要求,能否让老师满意当时也未可知。但是,在毕业论文开题时,所拟的“《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选题得到了熊师的肯定与支持。由此看来,当时面试的答题,大概应是得到老师认可的。

毕业论文初成,我自觉轻松了一大截,总算可长舒一口气了,然而熊师似乎并没有放松的意思。首先,他看过初稿后,又帮助及时联系了本校何金松老师,请其审阅初成稿,提出修改意见。接下来,待我修改定稿后,熊师又不辞辛劳,逐一联系到北京大学裘锡圭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等,请他们对论文予以评阅指导。评阅书全部返回,论文得到一致认可通过,这时,我方才隐约感觉到熊师脸上显现了些轻松的神采。

在熊师精心精到的指导和安排下,后来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都受到了答辩委员的一致肯定,全部顺利通过。我的论文也得到了肯定,两年后经修改完善,以《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为题,1999年由武汉出版社“博士文库”出版,并于2000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