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基先生的直率与风趣
蒋波
南方多丘陵,就连各大城市中也时常有小山点缀。武汉就是如此,因而谈起某高校往往会提到校园中的“名山”,比如武大的珞珈山、华中理工(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喻家山、华中师大的桂子山等。我读大学那会儿初次踏上桂子山,除对山上的一草一木感到新鲜外,也惊奇于校园里的人与事。比如历史文化学院的墙上赫然写着“1号楼”,学校早期的公共办公用房竟是我们这幢楼,它与社会上谈论专业的热与冷并不相同。
更令人惊奇的还在于,教学楼里走廊与主教室墙上挂了几幅曾在此任教或仍健在的老先生们的生活像或“名言”。因为我们习惯了高中宿舍里贴的港台明星照,以及教室里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励志名言,而这里全都与“历史”有关,一股浓郁的专业氛围油然而生。这也算人生中的一种财富吧,何况我们不仅观其言,还闻其声,有幸聆听过老先生们的教诲,见识过他们的风采。熊铁基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当时熊先生已年近古稀,但仍很“活跃”,做学问,带研究生,下班后呼呼作响地打乒乓球,让人佩服他瘦小身材中蕴含的大能量。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给本科生开课,比如与其他老师合开过元典导读课。熊先生对道家文化研究颇深,《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是其代表作,但在讲道家类典籍时,他并不经常提自己的作品,而让我们平时多翻翻《老子》《庄子》,哪怕是一些古籍出版社出的横排简体本。他十分强调这一点,大概意思是本科阶段要重视基础,路没走稳先别急着跑,反复诵读经典很有必要,任何学派的精髓首先蕴藏于经典之中,等等。总之,上课之外多读元典总比单纯听课好。现在想来熊先生的话十分中肯,文史哲需要步步为营,这也是民国时期“大家”们强调“经典常读”的主要缘由吧。
我后来重回桂子山读研,还见识过熊先生的直率。当时因为是工作以后考的研,所以很珍惜机会,在二楼走廊上等待面试时不免忐忑。一会儿,熊先生上来了,他主动询问我们都报考了什么方向(院里几个方向的考生同时在几间相邻的办公室进行复试,所以在一起候考),大家分别回答过后,熊先生很自然又很认真地说,报考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史方向的还应多点,你们怎么不报考,这个方向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结果办公室里的老师和外面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我紧张的心情一下放松了好多,也全然忘了自己其实并没报考这个方向。熊先生的话并不幽默,但他那童心般的率性、对所从事专业的执着与热爱,是另一种风趣。
前不久在一次学术年会上,我正好碰上了熊先生。他快85岁高龄了,身体已不如十多年前硬朗,但仍坚持从外地赶来参会,而且期间生活起居自行打理,浑身一股不服老的精神。会议闭幕式上,熊先生做了简短发言,他说自1981年学会成立三十多年来未曾落下一次年会,话音未停下面掌声雷动。接着说期待下次年会,并对此“信心十足”,但“把握不大”,意思说没有理由不去参加,但身体状况自己控制不了,只能“听天由命”,先不去管它。老先生的风趣,让人再次感受到他看待生活的云淡风轻,以及将学术视为生命中一部分的深情。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9日“学林”版,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