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熊老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秦汉史研究和道家道教研究两个领域,道家道教研究以《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为开端,至今已近四十年。四十年来,熊老师精研覃思,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在老庄学史研究、黄老学研究、早期道教史研究等方面均有创获,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回顾我自己的学术之路,从接触道家文化,到进入道家道教研究的殿堂,我一直都在熊老师开辟的研究领域中,跟随着师长们的脚步前行。
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九九级的本科生。大学四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大多是熊老师的学生辈,常常会在课堂上提到华师历史系的老先生们,除两“zhang”(张舜徽先生、章开沅先生)外,还有涂厚善、王瑞明、吴量恺、刘望龄、戴绪恭、谭克绳等先生,当然也包括熊老师。历史九九级的同学们至今还对熊老师给我们年级上的专业选修课“中华元典导读”第一课记忆犹新。记得那是2001年的春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抱着一摞书快步走进教室。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熊老师就开门见山地讲起了《老子》(《道德经》)。熊老师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切入点谈老子的“无为”,并由此发散开去,讲了老子之“道”的内涵、老子创立的道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等。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生动形象,加上熊老师挥洒自如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我心中种下了道家文化研究的种子。2002年,我在基地班导师董恩林老师的指导下,以“《论语》的君子观与《老子》的圣人观之比较”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通过阅读相关论著和写作,我对道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03年本科毕业之后,我进入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成为刘固盛老师的开门弟子。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论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2006年,我继续跟随刘老师攻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扩展至整个宋代的庄学思想。老庄学是熊老师继秦汉新道家之后在道家道教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老学史》结束语中,熊老师对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展望:
对于老学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加广阔的方面展开。例如,分专题对老子思想进行阐释,如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等方面的专题;分宗派研究老学史,如道家、儒家、佛家对老子思想的不同解释,以及老子思想与三教思想的汇通,与三教人士的关系,在道家文化中的地位等;也可以断代进行研究,侧重阐明老子思想与不同时代的社会、老子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等;还可以断代与专题结合研究,如唐、宋、明、清四皇帝的《老子注》就是一个题目;此外,《老子》书文献学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如《老子》的版本、校勘、训诂、考证等研究。总之,深入、全面地进行老学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熊老师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断代老学史的研究,如《宋元老学研究》《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明代老学研究》《汉魏六朝老学研究》等。刘老师也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从断代、地域、个案等多个角度进行老庄学史的研究,如《近代老学研究》《英语世界的老学研究》《清代老学研究》《明代官员群体老学研究》《近代湖湘老学研究》等。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庄学思想研究》,从整体来看属于断代庄学史的研究。但从宋代注《庄子》者的身份来看,既有儒家学者,也有道教人士;从宋代《庄子》注的思想内容来看,既有哲学之道的阐发、治世之道的发挥,也有庄子思想与三教思想的汇通,体现了分专题、分宗派研究的思路,可以说是熊老师提出的老学史研究思路在庄学史研究中的应用。
我的论文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宋代庄学研究个案的写作,完成后收入熊老师主编的《中国庄学史》(增订本)宋元时期的庄学部分。第二阶段是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由于补充了很多宋人文集中的资料,按新的提纲开始撰写的时候,离学校规定的盲审送审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为了提高效率,我一般都是下午和晚上写论文,上午休息。一天中午,我醒来后打开手机,发现有十多个未接来电,都是熊老师打来的。我赶紧回复,熊老师听了我的解释,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安慰我说:“你不要太过紧张,如果担心没有时间修改,可以把写好的部分先发给我,我帮你看看。”我习惯边写边改,而且当时确实没有时间细细打磨,只能按计划一章一章地整理、撰写,每写好一章就遵嘱发到熊老师的邮箱。提交论文盲审稿之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见熊老师。论文稿是熊老师用废弃稿纸的背面打印出来的,上面除了批注,还有不少圈圈点点。熊老师说他戴老花镜时间长了眼睛会不舒服,因此大部分论文稿都是用放大镜看完的。拿着这份沉甸甸的论文稿,感动之情无以言表,我深知自己的成长倾注了刘老师的心血,也离不开熊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