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同乡、同校——特殊关系再添师生缘

一、同姓、同乡、同校——特殊关系再添师生缘

1984年9月,我在父亲的远送和同学的陪伴下来到了丹桂飘香的桂子山求学。因为初次离开父母,我特别想家,内心十分渴望认识来自家乡的师友。据说当时华师历史系来自湖南的老师中有两位比较有名气,一位是沅江人张舜徽先生,另一位就是常德人熊铁基老师。因为张先生只给硕士、博士生上课,我是无缘见到。与熊老师相识则是当年他给我们上了一门选修课“汉唐文化史”。他上课的特点是语言通俗幽默,诸如“做学问就是抄书,抄一本书是抄袭,抄十本书就是学问”,“我在‘文革’期间之所以没有被打成‘右派’,就是因为自己不懂政治”,等等。他那一口带有较浓常德地方腔的普通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我大胆地跟熊老师交流,竟然得知他就是我们常德人。更巧的是,他与我中学同校,他是1945—1948年入读常德县隽新小学,我是1982—1984年就读常德县一中(原为隽新中学)。而正是这种同乡、同校、同姓的关系,我跟熊老师的交往才有了后续,直到现在。

20个世纪80年代末,熊铁基老师应邀到常德师专讲学。他特意来到我工作的常德六中看望我,询问起我的工作和生活,鼓励我考研,硬是让我感动不已。2019年元月,熊老师在失去老伴后,以八十六岁高龄回到家乡常德,想在有生之年看一看昔日求学的桃源芦花潭乡的老师和隽新中学校址。来之前,他要求我帮忙打听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情况。到常德后,熊老师与住在东门的兄弟家人一起驱车到了桃源母校访友,只让我陪他重上白鹤山母校。当时他老人家因为回家不适应严寒天气感冒了,后转成慢性支气管炎,走路多了就会有些哮喘,至今都在服药。学校坐落在白鹤山上,我牵着熊老师的手在一中校园里漫游。他走走停停,不时地向我介绍昔日学校的布局与场景。我们俩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他饱含游子之心回味当年求学轶事的场景令我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