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史苑的一株新葩——评《秦汉军事制度史》
李晓明
在近年来军事史苑新著纷呈的可喜形势下,我们又高兴地看到由熊铁基教授历时数年精心撰著,填补我国军事史、制度史研究空白的《秦汉军事制度史》(以下简称《制度史》)出版了。本书的问世,对深化我国军事史和制度文化的研究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十一章,举凡士兵、军队(包括常备军,野战军、边防军、军兵种)、装备、军马、给养、营垒、军法、兵法等均有论述,是一部内容广泛、考证精详、新见迭出的学术著作。
以往的军事制度史研究,空白点很多,为什么熊先生要以秦汉为断代从事自己的研究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经济大发展时期,铁兵器日益应用和其他新武器不断发明;军队人员成分发生很大变化;战争特点已远远不同于往日。所有这些,都在秦汉时期定型化、制度化。同时,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对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王朝的军事制度,均有深远的影响。可见,作者以秦汉军事制度为课题,是明智而有远见的。
读罢《制度史》一书,感到它有以下优点:
第一,考镜源流,历叙沿革,力图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学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历史的可贵之处,就是它能向后人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作为军事制度史,尤其应该突出这一点。作者在本书的写作中时刻不忘这一宗旨,发展过程的观点贯穿本书始终。开宗明义的“兵士”一章,作者就联系到春秋战国的实际,考察了兵、士、卒、甲士、徒等名称的区别、来源和组成,以及至秦汉时期的变化等。就秦汉时期本身,作者也总是用发展过程的眼光看问题,如汉代马政一项,在书中就根据历史实际划分了汉初、武帝时、西汉后期、东汉四个阶段。
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资料的残缺,有关秦汉时期军事制度的某些方面已湮没无闻。作者在难题面前并没有却步,而是本着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和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精神,通过对散乱史料的爬梳条理和娴熟的研究技巧,力图勾勒出事物的本真。例如在汉代兵役起始年龄的问题上,旧有诸说莫衷一是,作者却分别从算赋入手考察西汉,从检核户口着眼考察东汉的起役年龄,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见。
第二,充分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汲取古今研究精华。
任何一部科学著作,都必须认真检点本学科既往的研究成果,以前人的终点为起点,并同时扬弃其错误和糟粕。《制度史》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虽说论述的是秦汉军事制度史,但凡是涉及这一时期的一切资料,以及前人对这些资料所做的考释和研究,作者都细大不捐地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为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之用。
关于汉代的南北军制度,以往学者论说纷纭,作者博综群籍,先后考察了自古及今学者的著作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钱文子的《补汉兵志》、俞正燮的《癸巳类稿》、陈树镛的《汉官答问》、贺昌群的《汉初之南北军考》、劳干的《论汉代之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等旧说[1],然后简明扼要地表明了自己的科学观点。
第三,书面文献与出土文献、实物的有机结合,把论点建立在坚实的论据基础之上。
论述秦汉军事制度,无疑应以书面文献为主,可惜书面文献对很多事实或言之不详,或阙而不载。所幸的是,自20世纪以来,各种文物简牍纷纷出土,为广大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前景,《制度史》的作者对这些资料极为重视,大凡秦汉军事制度中的疑点、空白之处,作者总是力求从出土文献中找出答案。
秦汉时期军队的人员构成中,有没有少数民族士兵?作者从西安秦俑的面形和发式着眼,从而断定不仅有而且数量还不少[2]。关于兵器,作者不仅从字书、礼制和兵法书上证明了它的形制和用法,而且还从秦俑坑中的现场证明了它的客观存在和实用性[3]。
除了前人著录的钟鼎彝器外,秦汉简牍则是作者广为征引的史料渊薮,择其要者,主要有云梦秦简和木牍、睡虎地秦简、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诸如在军用器物和秦代马政等篇什中,几乎全是依据秦汉竹简而写就[4]。
当然,《制度史》一书的优点远不止这些,本书实事求是、勇于存疑的学风,以及语言的可读性、研究方法的技巧性,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像一切作品都会留下缺憾一样,本书也有它不可否认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注文或未标版本,或标识不全,或格式不一。如第268页引文仅标明汉简页码,却未言明是何汉简,给读者以突兀之感,也与严谨的学术著作不相符。其二,对个别属于军事制度的必备内容或语焉不详,或置而不论。如候望、交通和斥候,这些都是应立专门章节来论述的问题,通讯与交通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军队在战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候望与交通,作者认为“可能是一致的”,又说“内地就不会有候望”[5],我们认为两者的不一致性远远大于一致性,即使在边郡,两者的机构设置就大大不同。从作者所论“边郡兵的组织”“军营和壁垒”等论题时所引述的史料看,似乎已显露出解答上述问题的端倪。当然,话说回来,也许是笔者眼高手低,没能体会到作者为文之艰辛。事实上,这部二十余万字的著作,是不可能把秦汉这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军事制度包揽无遗的。熊先生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后来者能在此基础上写出更新更好的作品,这既是作者的希望,也是笔者的希望。
(原载《安徽史学》1992年第1期,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1]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出版社,1990年,第66页。
[2]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3]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出版社,1990年,第174页。
[4]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出版社,1990年,第241、245页。
[5]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