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官制史稿》的生成方式

《秦汉官制史稿》的生成方式

在提纲拟定中,这种“你写我改”的模式在之后的写作中贯彻下来,即由安作璋寄来相关资料,熊铁基写完初稿快速寄送给安作璋,安作璋则提出修改意见后再返回给熊铁基。日复一日,往来不绝,这被安先生称为“流水作业”。

早在4月明确写作分工的信中,熊先生提到交叉分担一些章节的设想,而为了保证他负主责的西汉部分的质量,希望采取“每章我先写一个初稿,请你修改,提出意见等”的方式。5月27日,熊铁基写的信中延续了这一思路,相关章节由熊铁基利用两人的前期成果进行改写,争取在秦汉史年会开会前后试写出一两节或一章交给安先生审查。

正式开始写作后的《秦汉官制史稿》进展比较顺利,行文风格和作品质量也都得到了保证,这恰恰是沿用拟定提纲时初步确定的“流水作业”方式的结果。《秦汉官制史稿》的写作基础是熊铁基和安作璋分别有10万字的秦代官制史和20万字的汉代官制史的书稿。在1981年12月26日的信件中,熊铁基提到写作的基本原则是把秦代官制史和汉代官制史两个稿子合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扩大。写作是以熊先生撰写初稿和安先生修改的方式进行,写一章改一章,反复往返。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稿件的最终修订阶段。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两人还承担了历史大辞典词条的编写、审稿、改稿任务,除了审、阅的那部分词条不算,仅由他们承担编写、改定的官制、法律就有300余条。为了让熊铁基集中力量修改初稿,安作璋具体着手该事,花费了不少时间。此项工作刚告一段落,他紧接着就修订熊铁基寄来的书稿。至1982年底《秦汉官制史稿》上册才初步完成,1983年交出版社,1984年出版。装订好的底稿于1983年9月由安作璋的研究生带去华中师范大学,现保存在熊先生的手中。

上册修订稿交出版社的同时,下册的写作也在进行,仍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1983年5月31日,安作璋给熊铁基的信中写道:

按照我们原来的计划,是今年十月间把下册书稿交齐鲁书社,争取1983、1984年两年内出齐。现在看来是根本无法实现了。我的意见是最近或到暑假我们开辞典定稿会时,你把已经修改好的书稿寄交给我,有多少算多少,会一结束,你就一边继续赶写下去,我就一边着手修改,流水作业,早则年底,晚则明年第一季度末(三月),把第二、三编全部搞完。下学期我虽然有课,也一定要挤时间来搞(包括看上册校样)。等全部搞完后,我还要利用明年上半年剩下的时间或暑假,再通盘审查一遍,包括善后工作。(搞出初稿后,修改定稿的时间往往很长,因此项工作最细做不过,也最烦琐。不过,如单是统一符号,就不知花费多少时间。)这样,至迟我们的书稿在明年下半年开学前就可以交出版社了。当然,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我之所以这样从先后考虑,不仅是保证时间速度问题,也涉及书稿质量问题。你的长处是思考敏捷、勇于创新、下笔较快,但多少有点粗放,不够稳妥。我的短处是思想迟钝、偏于保守、下笔较慢,但力求谨慎、细致、稳妥,不出或少出差误。我们两人配合起来,一先一后,就能扬长避短,既能加快速度,又能保证质量。当初我们一见如故,即你推心置腹,我的话如有不当或考虑不周之处,即请指出,我们再好好商量。总之,我们要善始善终,不能让人家看我们的笑话。

这种一先一后“流水作业”的方式便于利用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亦保证了下册的进度和质量。下册于1985年顺利出版。

《秦汉官制史稿》的合作佳话成为一段很有意义的历史。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2日,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