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前言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前言

赵国华

今年4月20日是铁基先生80岁生日。

记得十年前,我们庆贺铁基先生七十华诞,编辑出版过一部论文集,论及铁基先生的人生理念、学术贡献。此番言犹在耳,却又倏忽十载。铁基先生历经“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即将迎来八十华诞。

这十年间,铁基先生一如既往徜徉在秦汉史园地,进行着精耕细作。经过深入的思考,铁基先生对秦汉新道家生发许多新的认识,撰写出版了《秦汉新道家》。这部专著作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的增订本,较之前者篇目增加一倍,字数增加两倍。如果说前者只是对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特点做出理论概括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对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源流及其与现实政治关系的系统论述。诚如论者所云,这部专著在对秦汉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和著作的属性做出深入探讨并补充以往不足的同时,注重对秦汉新道家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原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新道家研究结束后,铁基先生转入汉代学术史领域,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一文明确指出,中国学术史上经学时代的形成,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术自身的内在逻辑,即各个学派从“同源异流”“其务为治”到“相生相灭”“相反相成”,再到“兼综”他家的自我调适,最后形成新的学术整合。群经诸子的传世文本,大多经过汉人不同程度的整理和改造,汉代学术可以称为“新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刘向校书详析》一文重新审视刘向校书的意义,认为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组织一批学者,对当时所存图书逐本予以定著,并且分类编目和保存,不仅仅是对各种典籍进行简单的集中和抄录,还适应当时的主流思潮,按照整理者的认识和理解对所有图书进行整理和改造,流传至今的先秦和西汉典籍经过这次校订,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论文已结集为《汉代学术史论》一书,不久就会正式出版。

这十年间,铁基先生继续拓展学术空间,着力于老庄学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10月,继《中国老学史》出版之后,铁基先生又出版了《中国庄学史》。这部专著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庄学从先秦至清代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不仅勾勒出中国庄学发展的主要线索,而且阐述了庄子的生平、著述和思想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庄子》注本,说明各个时期对庄子思想的学术创新。这部专著深得学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思想史,为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从《中国老学史》问世到《中国庄学史》的完成,铁基先生奠定了老庄学研究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为了开展道家道教研究,铁基先生老当益壮,经常奔走于海峡两岸及香港,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或发表学术演讲,或引领集体讨论,都备受大家关注。特别是承担国家项目,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合作,主持编纂出版了《老子集成》。这部丛书共有15卷1100万字,收录自战国至1949年有关《老子》的传本和注疏本265种,全部加以标点、校勘和整理,被誉为中国老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部里程碑式的学术丛书,凝结着铁基先生的智慧,饱含着熊门师生的辛劳。

师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份情感。忆往昔负笈桂子山,铁基先生正当知命之年,先生指点学术门径,解答学术问题,总使人铭记于心,历久难忘。怎奈弹指之间,三十载时光飞逝,而今学生如我辈,已至先生教我之年,两鬓间早生华发。纵然是事业有成,学界有名,仍不免心怀忐忑,感念万千。在这多情的时刻,面对无情的岁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记得一年前,学院在龙湾度假村举行“十二五”规划会议,借着这样一个机会,我与固盛教授详细谈及庆祝铁基先生八十华诞之事,还整理出一个活动方案。原拟把这个庆典作为院方活动来筹办,但因为铁基先生的低调而作罢;原拟借此举办一场学术研讨会,也因为铁基先生的谦卑而取消。我们深知铁基先生的心意:只为师生一聚,不愿劳烦别人。于是参照学界的惯例,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部纪念文集,来庆贺铁基先生的生日。

在做出这个决定后,我与固盛教授各赴境外工作,因为都不在学校,就委托历史系学工主任、秋菊博士和文献所海燕博士寄发邀约函,接收各位前辈和同仁发来的大作。直到春节期间,所有诗文、论文收齐,我们依照庆贺诗文、秦汉史研究、道家道教研究与后秦汉史研究四个部分加以编辑,编成这部文集。固盛教授身在海外,但始终关心此事,并且多方出谋划策,使这部文集顺利出版。

最后,作为这部文集的主编,我们要感谢所有提供大作的诸位前辈和同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感谢诸位朋友与我们一道工作,谨将这部文集献给铁基先生八十华诞。

祝愿铁基先生健康快乐!

2012年3月18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