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掘老庄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供启示
老庄学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衡量《老子》《庄子》注释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在老庄原有思想的基础上做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诚如伽达默尔所言,在具体的解释活动中,“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18]。因此,我们今天的老庄研究,就必须将老庄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与时代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力图把《老子》《庄子》研究切入现代社会,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发掘老庄思想的现代价值。
以《老子》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完全可以用“多元化”来形容,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包括哲学、宗教、政治、美学、史学、气功、养生、管理、谋略、处世、自然科学、环境保护、建筑、军事、经济、法律、教育、伦理、医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文学、文献学等二十多个方面[19],其中不乏传统的研究领域,如哲学、宗教、政治、养生等,但相当一部分都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课题,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研究者的开拓创新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还发现,《老子》这部两千多年前产生的经典,与当今社会并非格格不入,相反,它具有超越历史、超越宗教、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品质,在许多领域,我们都可以从《老子》中获得启迪。例如《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老子》中的管理思想、老子思想与生态智慧等方面,我们都可以阐发出可资借鉴的现代价值来。
上面的分析显示,对《老子》的诠释,主要在于注者的思想创新和时代特色,这当然是应该加以重视的,但不能忘了,任何创造性的诠释都不能离开《老子》文本的基本规定以及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否则,就会出现任意曲解乃至歪曲《老子》的不良倾向。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对《庄子》的研究。
(原载《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注释】
[1]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郭齐勇:《展现老子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国老学史〉评介》,《出版广场》1996年第6期。
[3]王葆玹:《读〈中国老学史〉》,《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4]王煜:《评〈中国老学史〉》,《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5]熊铁基、刘韶军、刘筱红等:《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6]郭齐勇、秦平:《连续性与时代性的贯通——读熊铁基等著〈中国庄学史〉》,《江汉论坛》2005年第2期。
[7]陆建华:《创新中见功夫——〈中国庄学史〉读后》,《学术界》2004年第5期。
[8]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9]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中国庄学史·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11]赵志坚:《道德真经疏义》卷六,见《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见《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3]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15]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16]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前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昕旸:《老学:拓荒者的世界——评〈中国老学史〉》,《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
[1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
[19]熊铁基、刘韶军、刘筱红等:《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