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真道新论

三、全真道新论

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是与正一道相并立的重要道派,但如何理解“全真”的含义,全真道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熊先生在《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一文中予以了回答,并进行了新的阐释。熊先生认为,王重阳所谓的“全真”,主要包括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和全心性之真三个方面,其核心则是回归老庄的思想,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三教之真是指儒、释、道相通。王重阳把儒、释、道比喻为一树的三枝,熊先生则指出:第一,虽然讲儒、释、道三教,重点却是讲释、道相通。第二,虽然是“一家”“一树三枝”“一祖风”,但归根结底是“不离真道”,“真道”就是王重阳的全真之道。王重阳有他自己的创意,形成了自己的“家风”,全真“乃纯正之家风,是重阳之活计”。王重阳在“全真”二字上下功夫,教名全真,堂亦名全真。把儒、释、道看成一个整体,这是“全”;他的释道相通理论十分完备,这也是“全”;更重要的是在三教之中保全了道教、大道之真,这是更重要的“全”。把三教之理看作完整统一,都统一到玄妙之道。熊先生强调王重阳之全三教之真,实际是融合三教之理,从思想理论上振兴道教,全道教之真,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认为道教符箓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社会影响不好,受到一些批评,而王重阳尽力保全道家、道教之真,创立具有自己“家风”的全真道教,这在道教史上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全老庄之真指王重阳为了振兴道教,创立全真道,从《老子》《庄子》书中寻求真理、真义,以老氏之学立教。王重阳对《老子》书有自己的“意”“悟”“搜通”和理解,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如此,王重阳就是王重阳,能够独创自己的家风。王重阳抓住《老子》思想的要点是“无为”和“清静”,并旁及阴阳、玄妙、有无关系等,加以重新阐述和运用。他的“全真”思想,又可以说是直接从《庄子》中来的。如“全真”二字最早应该是见于《庄子·盗跖》篇:“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保持全真性或者保持本性,就是“全真”之原意,王重阳借用过来,加以运用和发挥,显然,“全真”之名是从《庄子》中来的。再说“真”字,《老子》中有“其精甚真”的说法,但《庄子·秋水》中的说法更明确:“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这更是直接启发王重阳的说法,反其真当即全其真。而王重阳真人之“真人”称号,也在《庄子·大宗师》中有明确论述。王重阳对《庄子》的体悟和发挥,另一个明显的表现,则是对“逍遥”进行了广泛的运用。

全心性之真指全真道的修炼特点。道教追求长生、成仙,如何实现?如何使人能够长生而且成仙?这就要靠修炼或者说修行。人有形体和精神两个大方面,也就是身与心、形与神、命与性两个方面。全真道提倡性命双修,而王重阳注重的是心性之修真,他认为这既是修行的根本,也是修行的捷径。王重阳全心性之真的原则、方法是自成体系、相当详备的。其全心性之真,或者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但绝对有他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老庄思想仍为其主导思想。熊先生还指出,王重阳也是讲真功、真行的,二者兼备才是全真。真功讲的是“澄心定意”“存神固气”的性命修养,真行则“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事,乃真行也”。王重阳对这样的真功、真行是赞成的。总之,王重阳倡导的心性修炼方法以及“自然清静永恬然”的精神,直到今日,无论对教内教外,亦都有可参考、借鉴之处。

熊先生对王重阳全真思想的论述,准确地抓住了全真道立教精神回归老庄这一根本性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真道的教义教理,而且对道教在当今新时代的发展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熊先生不仅自己重视对全真道教义的阐发,而且积极推动学术界深入研究全真道。香港青松观向来重视全真道的研究,而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以老庄学研究见称,于是,由熊先生促成,香港青松观和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届会议的论文集都已经正式出版,每届会议论文集前都有熊先生的题辞,如第一届:“把全真道与老庄学联系起来,还真是一个很好的联系,全真道的兴起以及道教发展史上的几次振兴,大都与道教的回归老庄有密切关系,而老庄学史上多位高道对老庄的研究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意义。”第二届:“全真道的兴起及其宗旨、教义与老庄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是个很有意义的大课题,全真道文献的收集与考释,老庄学对全真道教义教理的贡献及其现代启示等,仍然是未来若干年研究的大问题。”可以说,熊先生的这些论述,对全真道与老庄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的意义。

葛洪《抱朴子·论仙》述及道教的生命境界云:“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澹。恢恢荡荡,与浑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与造化钧其符契。”这种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不正是熊先生的精神写照吗?衷心祝愿恩师道气长存,耆英望重,生命之树常青,学术事业不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注释】

[1]代表性论文有:《人皆可以为神仙——葛洪神仙论的现代诠释》,《中国道教》2003年第6期;《再论葛洪的神仙思想》,《中国道教》2011年第4期;《道家·道教·道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试论王重阳的“全真”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2期;《道教的产生及其文化意蕴》,《弘道》2012年第2期;《关于道教产生几个问题的再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略论道教历史上的改革》,《学术界》2014年第5期;《东汉末张鲁“政教合一”之治新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略论道教的名与实——再论道教的产生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5期;《略论道教的“杂而多端”——道教史新思考之一》,《学术界》2016年第6期;《神仙起源考论》,《学术界》2017年第7期;《黄老道及其源于齐地初考》,《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3期;《重新研讨道教起源和产生问题》,《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1期;《西汉时期的道教——黄老道再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等等。

[2]刘固盛:《熊铁基先生与老庄学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刘固盛:《熊铁基先生的道家研究》《熊铁基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相关详细论述,另参见熊铁基先生《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思考》一文,王闯整理,见《全真道研究》(第九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