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有人问熊老师有什么长寿秘诀,熊老师总是回答:“没有秘诀,顺其自然就好。”这份对生命的体悟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道家精神。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但其基本精神却体现在“自然”二字。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主张追求“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境界。熊老师研究道家思想,也将道家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
“俭”乃老子“三宝”之一,也是熊老师崇尚的生活信条。有的衣服穿了十几年,都磨破了洞,他也舍不得扔,还常常穿着去打乒乓球,以至于给人留下“不修边幅”的印象。在饮食方面,熊老师说他从小受长辈的影响,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都不吃,一日三餐以清粥小菜为主,偶尔吃点鸡蛋和瘦肉,十分清淡。但有一点例外,熊老师爱吃甜食。李老师在世时,总是劝他不吃或少吃。每当这个时候,熊老师都会说:“爱吃甜食说明身体缺少某些东西,还是顺其自然吧,想吃就吃,只要不过量就行了。”知道熊老师爱吃甜食,我们去熊老师家时,偶尔会带上一些小甜点,他总是笑呵呵地嗔怪:“把我当小孩。”我们离开的时候,他又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巧克力或点心,让我带给家里的小朋友。
熊老师对新事物总是怀着一种特别的好奇心。他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先后学会了用电脑,发电子邮件,用智能手机、微信。2018年11月,我随熊老师、刘老师到昆明参加“第三届昆仑高峰论坛”。熊老师事先联系了云南省公安厅反邪教总队的副总队长盛勇(历史系八四级本科生)。会议期间,盛勇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滇池和太和宫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东郊鸣凤山,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太和宫及金殿建设的。听说鸣凤山不算高,熊老师提出自己走上去。一路走走看看,很快就到了山上。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看着熊老师疲惫的样子,我们不敢再冒险让他走下山。我们正在想办法时,熊老师突然发现了滑道。滑道和过山车有点类似,时急时缓,只是坡度没有过山车那么大。我觉得不太安全,但熊老师坚持要试一下,认为自己坐滑道下山没有问题。盛勇老师常常带岳父母出游,比较有经验,景区工作人员也确认问题不大,我们只好让熊老师试一下。我本来就害怕玩这类游乐项目,加上担心熊老师的安全,紧张得手心都是汗,感觉那十几分钟的路程特别漫长。下来后,熊老师却笑呵呵地说:“哈哈,这个蛮好玩!”一副童心未泯的模样。
2019年初,熊老师在家人的陪同下回湖南常德探亲,不小心受了风寒,回到武汉之后一直咳嗽,绵延难愈。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是药物产生的副作用,熊老师的听觉、味觉先后受到影响。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有恶化的倾向,熊老师一度有些悲观。一天,我在办公室桌上看到一封打印出来的信,是熊老师写给医生的,大意是他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希望能再坚持一两年,如果能坚持三五年最好,就可以将在读的几位博士研究生都顺利送毕业。想到熊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还在为学生着想,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悲伤。
2019年6月的一天,熊老师像往常一样到院里来“视察”。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虽然最近上楼还是有点喘,但是味觉和听力都恢复了。他笑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年轻时曾得过一场大病,有人预测他活不过五十岁,但是现在八十多岁了,不是还好好的吗。因此,他认为有些人是被医生的话吓病的。他还说,尽管身体逐渐老化的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但我们也要相信人的身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接着,熊老师又开始信心满满地展望他的研究计划,并打算9月赴兰州参加“第四届昆仑高峰论坛”(后因临行前几天摔伤而未成行)。
最近几年,熊老师主要关注道教起源问题,几乎每天都坚持思考和写作,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道教起源问题由于资料缺乏,一直悬而未决,近年来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熊老师主张将道教起源的时间提前至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往往有了很多想法,却找不到足够的资料支撑。面对重重困难,他从未想过放弃,家里的茶几上总是布满摊开的各种书和资料。平时我看到相关的信息,都会发给熊老师。有时他会吃惊地问我怎么知道他需要这些资料。张舜徽先生曾说熊老师“每有所得,辄奔走相告”,其实这种习惯至今未变。熊老师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和刘老师、王闯交流,我也有幸得闻其中一二。
对学术之真的执着追求似乎已经融入熊老师的生命之中。有熊老师在前面引路,我们这些晚辈岂敢轻言止步,唯有沿着熊老师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行。在熊老师米寿之际,衷心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永葆赤子之心!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注释】
[1]叶秋菊、占勇光:《勤治史与时俱进著文章历久弥新——访熊铁基先生》,《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