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引路人

学术引路人

读研之前,尽管我受过大学系统、严格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学术训练,但毕竟学术积累不够,也缺少专门的研究锻炼,至多是个“游击队员”,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做专业研究。研究生教育期间,在熊师的悉心指导和学术垂范下,我才逐渐走上科研之路。如果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改变了本为田舍郎的命运,那么读研则是我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熊师将我们领进文化史研究殿堂,指导读书作文,启发学术路径。

文化史研究有多种路径,熊师为弟子指明的是一条实学路径。凡有所论,皆有所本;资料来源,当有可证。为了拓宽学术视野,他要求我们广泛涉猎文化研究的论文、著作和成果,了解文化史研究的前沿问题;指导我们阅读《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有关文化史著作;还推荐阅读张舜徽先生主编、熊师等参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等目录学著作。

老一辈先生经常在家中书房里给研究生上课,熊师和吴量恺先生都是如此。熊师授课的方式和内容别具一格。记忆中,老师在专业课上很少有长篇大论,也不拘教学形式,多是现场教学,提纲挈领,举一反三。我们到熊师家中上课,除了一间书房,客厅就当作教室。熊师搬出一摞书,指点如何读书。他拿出一本《东晋门阀政治》(北大田余庆先生的赠书),点评其中的精彩内容和独到方法。说来也巧,田先生乃是我一位同学的岳丈。看到这本书,我想起大学期间,我同学还提过“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熊师又拿出另一本书教诲我们,有的老先生引用古籍,会节略文字,我们再阅读、引用时,需要查阅原著才能知晓全文。他还指出,即使是一些大媒体发表的文章,也难免有文献错漏之处。这说明做学问需过文献关,作文应踏实,不要写空话。

熊师布置我们读汉唐时期的文化经典。我领了一个任务,就是读《颜氏家训》,读的是王利器所撰《颜氏家训集解》。这是我在专业学习阶段的入门功课,也是跟随熊师研究最多的一本书。因为有王利器的集注,书读起来难度不大,但要读出自己的心得,写出像样的论文,诚非易事。研究颜之推的学者很多,不同学科已发表了一些相关成果。另一方面,文化史论文怎么写,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我终于写出作业初稿,交给熊师审阅。老师阅后,特地来研究生宿舍反馈论文。稿中有问题处,老师只用铅笔画线标识,提示需斟酌,此外并未着一字。熊师没有评论,也没批评,只说需要再改。如此反复,不下三次。现在想来,真是难为熊师了,十分感谢老师的耐心和包容!多次修改后,论文逐渐通顺。最后一次,熊师终于说可以了,试投稿。此刻,我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又面临困惑,怎么投稿?投到哪个刊物?这个问题老师也不会提供答案。因这篇作业研究颜之推思想,与儒学有关,颜氏祖先来自鲁国,我就斗胆投稿《齐鲁学刊》,并附信做自我介绍,提及是熊老师的硕士生。这是我第一次投稿。一两个月后,收到该刊编辑部杨朝明编辑回复的录用函。我真是无比高兴。论文发表在该刊1994年第4期,当时我已走上工作岗位。收到样刊后,我当即给熊师寄去一本。每当看到手边保存的这本已经发黄的《齐鲁学刊》,我就不由得想起恩师,想起在华师的学习生活。

求学期间,熊师几次带我们参加秦汉史学术研讨会,接触学术前沿,广结学缘。1990年6月,我和定芳随熊师赴西安临潼秦兵马俑博物馆,参加秦文化学会成立暨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会上聆听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陕西师大、秦兵马俑研究所等名家的精彩报告;会后近距离参观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见证《秦始皇陵铜车马》特种邮票首日封,游览骊山烽火台、兵谏亭、华清池。后来,我们又赴宝鸡扶风、岐山参观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一睹周文化风采。

次年9月初,我们又随熊师“出征”,赴泰安参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举办的泰山文化暨秦汉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途径徐州师大,我们在熊师友人陪同下,参观狮子山汉兵马俑(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陵墓),领略汉代雕塑艺术精华。参会期间,我们听海内外名家报告,开阔了学术视野。会议结束后,我们还登临泰山,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后经青岛海行至上海,我和定芳赴华东师大,拜见师祖吴泽先生。吴先生精神矍铄,在家中热情接待我们。询问学业情况后,为我们解答史学理论、文化研究问题,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其大家风范,令人钦佩,我们深受教益。

在撰写毕业论文阶段,熊师为我们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把关。在学习过程中,我萌发了做区域文化研究的想法,选了“永嘉乱后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题目。这个题目很大,足以写出一篇博士论文。在熊师指导下,我查阅大量资料,对研究范围有所限定,最终达到了硕士论文的研究目标。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我曾赴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以熊师弟子身份拜见过朱雷先生。有一篇相关资料还是去朱先生家查阅到,朱先生还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建议。这件小事,既反映出朱雷先生平易近人、乐助后学的学者风范,也折射了熊师在“朋友圈”的影响力,惠泽弟子。我的毕业论文在答辩过程中,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主席徐扬杰先生、邹贤俊先生的指导和肯定,我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此后学术研究的起点。能入熊门学习、研究文化史,实为幸运。以南北朝时期区域文化发展作为学位论文研究主题,既是兴致,亦是机缘。这些研究为我后来从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