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范军
今年是敬爱的熊铁基先生米寿之年。两年多前,我与同门几个师兄吴琦、刘固盛、赵国华等酝酿为老师米寿做点事,形成的共识是出版一套多卷本《熊铁基文集》,另编一本纪念性集子,届时再开一个出版座谈会。文集之事,熊老师亲自选篇、打印、编目和分册,固盛、国华二兄从旁协助,出力尤多。后一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我来张罗,熊师再传弟子肖海燕副教授后期帮忙做了大量整理与编排的琐碎工作。
现在呈现在诸位面前的这本《熊铁基的学术人生》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学术春秋”对先生一生史学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其中既有对先生秦汉史、老庄学、道家道教研究诸方面学术成就的综合性探讨,也有若干相关学术书评,同时还收录了几篇访谈性文章。中篇“师友漫话”的近三十篇文章,关涉熊老师学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既有本校文史专业的教师,也有校外的专家学者;既有校部与院系党政干部,也有出版社编辑朋友。这组文章与下篇的“师门忆旧”共同展现了熊老师丰富多彩的人生“风景”。下篇文章的作者都是熊老师的博士、硕士,还有再传弟子。学生们抚今追昔,无不饱含深情,文章大多写得真挚感人,朴实生动,充分展示了铁基师为师、为人、为学的风范和影响。
再过两年就是我们学校一百二十年华诞了。作为“华大学人研究书系”之一的《熊铁基的学术人生》,也算是我们为学校双甲子提前所做的一点准备吧。章开沅先生在为上述书系撰写的“总序”中曾特别强调“延续学脉与传承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学脉是学科孳生繁衍的谱系,精神是众多学科群共生互动焕发的校园神韵,而兼任两重载体且流光溢彩于百年岁月之间的则是那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学者。”就我校历史学科来说,张舜徽、钱基博、章开沅都是百年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学者,熊铁基老师无疑也是目前还在世的最杰出的历史学者之一。我们编选这本集子的目的和意义,确实更在于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百年学脉。
这本纪念集的策划与组编,从一开始就得到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特别是熊老师所在的历史文化学院的重视,彭兄南生副校长作为熊师的学生和同事,又是分管出版工作的校领导,欣然提笔撰文以示大力支持。学校出版社、学报诸位同仁始终关心集子的进展,及时安排打印、编校、设计,落实生产进度,使得出版计划得以如期完成。最后,我们再次感谢为本书编写、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朋友,也祝福熊师铁基先生健康长寿。“岂止于米,相期以茶。”待到熊师白寿、茶寿之日,我们再出《熊铁基的学术人生》第二版、第三版。
2021年6月17日于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