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不止的熊铁基先生

奋斗不止的熊铁基先生

黄尚明

听说熊先生之大名已经很久了,真正读他所写的书要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那时在襄樊教育学院工作,华中师大在襄樊教育学院设有函授站,给学生发的教材中就有熊先生的大作《汉唐文化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我也领取了一本。这本书时间跨度较大,从汉到唐,需要广泛涉猎。我一看后记,知道熊先生早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他曾认真阅读过前四史、《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他还是吴泽先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然后又转益多师,还曾经得到过唐长孺、张舜徽、李达、吕振羽、侯外庐等先生的教诲。由此可知,熊先生不是一般的人。

2003年,我来到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楚学研究所工作,见到熊先生的机会就多了,也对他的学问有了大致的了解。熊先生个头不高,清瘦精干,精明睿智。他具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这应该就是刘知几所说的“史识”吧。熊先生在做学问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总能抓住学术热点,在秦汉史、道家道教方面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合著)、《秦汉文化史》、《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合著)、《中国庄学史》(合著)等著作,还发表了若干论文,重要论文见于《熊铁基学术论著选》。因为我学的是考古,平常没有好好钻研熊先生的著作,所以对其学术了解不深,对我而言,这是一件憾事,以后要补上这一课。

最近几年跟熊先生交往十分密切,是忘年球友,一星期一般要在一起打两次乒乓球。熊先生很自负,他多次说自己原来打遍天下无敌手,谁想进院队,先得闯过他这一关。朱英老师、彭南生副校长开始都打不赢他,后来经过他指点迷津,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历史文化学院乒乓球队在全校乒乓球比赛中多年蝉联冠军。只是最近几年,因有的老师调入学校其他部门,有的老师年龄渐大,仅能连续两年获得学校乒乓球比赛第三名,能够获得如此成绩也实属不易。熊先生视乒乓运动如命,每星期按时到院工会活动室打上几局。学校比赛,他从不缺席,到现场助威,排兵布阵,出谋划策。熊先生的推挡技术是超一流的,对手发什么转球他都不怕,站在球台中间左推右挡,把对手调动得到处奔跑。熊先生还有一个突出的技术就是声东击西,不停地变线,有时候机会来了,恶狠狠地跳起来,挥臂拼命扣杀,虽然八十多了,依然身轻如燕,风采依旧。我开始打球技术比较差,动作不规范,跟熊先生交手,常居下风。我也从熊先生身上学了一些技巧,水平有所提高,渐渐地可以跟熊先生打个平手,再后来他常处于下风。但是熊先生不服输不认输,或者说只能赢不能输,如果他某次偶尔赢了一局,马上收手,要把这个成绩定格下来,以免再打输了。现在他快过米寿了,我们打球时,他依旧从不缺席,拄着拐杖,坐在一旁观战助威,一般不再亲自操拍了。熊先生说他原来身体并不好,经常生病,由于坚持打乒乓球,才保持身体健康,并且还举例说朱英老师原来身体并不太好,后来坚持打球,身体越来越好,学问做得更好。他鼓励我安排好时间,坚持打球。熊先生以身示范,我深受鼓舞,球技很有长进,还加入了院队,虽为板凳队员,但乐于做好后勤服务,当啦啦队员,为大家鼓劲,院队得了名次,也是一荣俱荣。

熊先生高寿的另一秘诀就是把学术当作生命,终身孜孜以求,现在每天坚持上班,坐镇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创见迭出,年年有大作发表。据我所知,2018年他在《宗教学研究》第一期上发表《重新研讨道教起源和产生问题》一文,对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的传统观点提出疑问,认为从鬼神、神仙信仰的演变,从“巫”“方”“道”的发展,均可证明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已产生道教,可谓石破天惊,在学术界影响甚大。我记得范军教授曾说过:“熊先生是用儒家的精神研究道家道教。”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说不断进取、追求学术创新是儒家的精神特质,那么熊先生就是一个真正的儒者。熊先生又特别珍惜生命,顺势而为,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把学问推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这也是道家的真精神。道家并非不为,只是反对刻意而为。

熊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对我启发最大,终身受用无穷。熊先生将要过米寿了,我由衷地祝福熊先生寿比南山!

2020年12月14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