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们的毕业
那个年代,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不多,在管理上不甚规范,当然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但毕业的要求和难度却不小。记忆中,我们是在博二与博三之间举行博士论文开题,我们的开题报告十分简单,准确说只有一个简单思路。伟钧大师兄的选题在中国饮食文化史方面;二师兄作新的选题则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康松师弟的选题确定在清代考据学的研究;我的选题则有反复,开题时意欲研究一个兴趣中的新选题,即明代王学左派的思想传播与社会影响,这个选题后来完成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由于时间紧张的缘故,我停止了该项研究,最终提交的博士毕业论文仍是一直致力研究的《漕运与中国社会》。
那个时代的博士学位论文虽然无须盲评,评审环节仍是压力巨大。每篇博士论文须经七位专家的评审(印象中评审专家与答辩委员是对应的),我们的论文需要收到七份通过的评阅书方可进入答辩环节。熊师分别给我们在全国学界联系了专业对口的专家评阅我们的论文,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费心费力。在熊师的悉心安排下,我们的论文评阅总体是顺利的,答辩也如期举行。
我们四人的答辩分为两组,每组两人,用时半日。伟钧师兄和作新师兄两人一组,答辩主席是裘锡圭先生。我和康松一组,答辩主席是李学勤先生。答辩委员会由七人构成,阵容庞大,用今天的话来说,大咖云集。我们这个答辩组的答辩委员除了李先生之外,校外的还有武汉大学的黄惠贤先生、中南民族大学的吴玉章先生,然后就是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和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的诸位教授。答辩紧张而热烈,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指出问题。客观地说,我们在答辩中收获巨大。毕业之后,我们的毕业论文都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出版,而答辩中获得的指导一一都成为我们日后修改毕业论文的主要依据。那时的答辩是值得回味的,热烈的场景,观点的碰撞,犀利的批评,指正中的拳拳爱护之意,都让我们这些后学受益无尽。
我们四人最终都顺利通过了答辩。虽然熊师并未喜形于色,也没有语言上的表达,但我似乎感受到了熊师心中的释然,毕竟这是他培养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人数众多,专业领域迥异,培养质量究竟如何,应该是有不少审视的眼光在密切关注。因此,通过答辩,绝非仅仅是我们完成了学业,于熊师而言,也昭示着他在高层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