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碧山暮 微风清几重——熊铁基先生米寿有感
2025年09月26日
不觉碧山暮 微风清几重——熊铁基先生米寿有感
段锐
现实多是些身心辛苦的日子,但也不知为何,凡想到、提及、遇到熊老师之时,心底和眼前,都会清朗,都会明亮。
三十年前初逢熊老师的细节怎么想也想不清晰了,努力在脑中搜索出来的场景和上一次的校园碰面好像并无差别:天空是蓝色的,阳光从他身旁的树枝中穿出,照见他帽檐下带笑的眼神,话题里没有热闹也没有寒凉,只是细细地聊着一些日常,微风从面前拂过,他的语气既不高调,更无感伤……
大概是2003年吧,出差之际,有缘随从熊老师去北师大拜望了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在何先生府上,我第一次听到了老一辈史学家对熊老师治学的肯定。其时,熊老师已经在秦汉制度史、古代思想文化史、秦汉新道家等领域有了系统的学术表达,正在着力从社会文化维度开拓道家道教研究的路径。在返程途中,他说,我们有信心建设一个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2012年3月,熊老师专程送来两本书《熊铁基学术论著选》《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并且在书上给我签名留存。作为晚辈,无以回报,便请人给他捎去了一件普通的毛背心,后来听人说,他经常穿着。
2016年的一个周末,因为一时不能够适应一些难题,自己别扭,莫名其妙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摘发了一句古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我就接到了熊老师打到家里的电话,询问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想不通的事情,说遇事要乐观、积极,不要给自己设“心魔”。我惊诧之余,羞愧难当,过后就删除了那条语焉不详的说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虽未拜师入门,但三十年来,熊老师育我等晚辈,如师,如傅,点点滴滴融在生活的无数细节里,让我感知到何为奋进,何为情义,何为亲切,何为尊重。
经历过疫情的桂子山,依然树木葱茏,朴实坦荡。诚挚祝福熊老师健康长寿,幸福吉祥!
2021年1月17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