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业、学术——高深造诣收获学界赞
我们一起闲聊时得知在1945—1948年间,熊铁基老师是在家乡常德隽新私立小学读书,之后考入省城长沙熊希龄创办的兑泽私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又考入华中大学师范学院读本科,随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直至1958年毕业。长达二十多年的求学经历加上率直的个性,使得他一直在教学和学术研究道路上前行。熊老师虽不曾有为官的经历,但是堪称母校华师育人和学术的典范,被誉为著名历史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只要是华师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没有一个不认识熊老师的,没有一次同学聚会少得了熊老师的。在长达六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弟子无数,其中大有成就者比比皆是,我们历史八四级杨松鹤、刘庆华等同学就是他的得意弟子。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以秦汉史方面的成果最为丰硕,代表性的成果有《汉唐文化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中国庄学史》《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等。直到现在,他每年还在国家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2至3篇高水平论文,科研斗志不减当年,胜过我们年轻人无数,这也是最令我们汗颜的地方。多年来,他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观点听起来很特别,现在重温起来也很有意思,譬如他说一个人必须有信仰,自己在1956年就入党了,应该是信奉马克思主义。但是自从潜心研究道家老庄学说后,他希望所有没入党的12亿中国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家园,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道家思想。这无异于给自己的研究打广告。多年前,熊老师甚至希望我也能加入道家思想研究阵营里面来,为此还特地给我寄来一份出席武当山道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邀请函。我因为毫无研究,没法交差而无言以对。每次聚会,他都会给予我学习与工作上的希望,告诫我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此时的熊老师又多了一份学者和老师的关怀,着实令我难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最后,我衷心祝愿和希望敬爱的熊老师身体健康,百岁在堂!那个时候,我们能再聚桂子山,重温师生情。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